賀新年/迎新春(转)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律,使这一沿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成为历史。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独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右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另一种说法是:
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颇为显要。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
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故名。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这是从道教借来的说法。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这位汉文帝是大将周勃勘平“诸吕之乱”即位称帝的,而那勘平叛乱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且确定这天为元宵节。不过,和这两位汉室皇帝有关的正月十五夜祭太一、游玩,并无张灯、放火的记载,汉室的另一位皇帝——汉明帝则敕令元宵燃灯,从而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
传统年画欣赏
新年到,把年画贴上欢欢喜喜迎新年喽.
福善吉庆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7-02/15/xinsrc_36202041511110151409420.jpg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7-02/15/xinsrc_35202041510501091610310.jpg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7-02/15/xinsrc_04202041511022961329815.jpg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7-02/15/xinsrc_53202041511024211256616.jpg
年画欣赏:莲生贵子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7-02/15/xinsrc_3020204151105687427317.jpg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7-02/15/xinsrc_40202041511072962668118.jpg
传统年画欣赏:欢天喜地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7-02/15/xinsrc_54202041511099371952919.jpg
传统年画欣赏:鲤化千年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7-02/15/xinsrc_212020415104439038277.jpg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7-02/15/xinsrc_5020204151046859145789.jpg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7-02/15/xinsrc_432020415104506268578.jpg
传统年画欣赏:玩蝈蝈
http://www.hebei.com.cn/node2/xinwen/tpbd/images/00071211.jpg
http://www.hebei.com.cn/node2/xinwen/tpbd/images/00071212.jpg
每逢过年,人们都会以贴年画的方式,来增添欢度佳节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它以通俗的绘画语言表达了人们喜庆的审美情趣。
年画在中国已有上千年历史,在汉代,人们就有过年在门上贴门神的习俗,以示驱邪避灾。明清时期,年画进入了全盛时期,形成了以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等年画流派。但是,随着19世纪末现代印刷技术的普及,加上战乱不断,年画逐渐退出了中国人的生活。
中国年画被国外年画收藏界誉为“可与中国明清珍本乡像插图相媲美”的艺术作品,早在19世纪就已传到国外。在莫斯科等地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年画有6000张之多,其中喀山美术馆收藏的道光年间的《三国》年画等,在我国已是绝版。一些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山东潍坊等地年画受到老外们的青睐,被称为“东方文化的艺术之花”。
年画收藏
作为我国古老的一种民间艺术,年画不仅具有研究价值,还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在近年引起收藏人士的极大关注。目前,有五类传统年画值得收藏:一是神像类,以门神为最常见,其他如财神、灶王、关王、八仙等;二类为吉祥图案,如状元及第、吉庆有余、连生贵子、群仙祝寿等,此类年画最受百姓欢迎;三类为历史人物及故事,如桃园结义、文姬归汉、昭君出塞、穆桂英挂帅等,多为百姓崇敬喜爱的先贤;四类为戏曲故事,如《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回荆州》、《群英会》、《西厢记》中的《红娘传书》、《花园相会》等,也深为百姓喜闻乐见;五是市井风格类,如《春游图》、《赛龙舟》、《摇钱树》、《聚宝盆》、《老鼠娶亲》、《鲤鱼跃龙门》等,此类年画题材丰富,文化内涵深厚,极具审美与研究价值。 新年賀卡
http://it.crfly.com/attachment/Mon_0801/74_143737_2e72e00aeec3468.jpg
http://it.crfly.com/attachment/Mon_0801/74_143737_22fdfceb7e1b974.jpg
http://it.crfly.com/attachment/Mon_0801/74_143737_9851234cc2fb070.jpg
http://it.crfly.com/attachment/Mon_0801/74_143737_0bd081bd8deee41.jpg
http://it.crfly.com/attachment/Mon_0802/74_143737_ade9545064ebab8.jpg
http://it.crfly.com/attachment/Mon_0802/74_143737_89637e0c3fd70a9.jpg
http://it.crfly.com/attachment/Mon_0802/74_143737_24b76a49b3f5f7e.jpg
http://it.crfly.com/attachment/Mon_0802/74_143737_8e557cf90c76418.jpg
http://it.crfly.com/attachment/Mon_0802/74_143737_f687ac0696f7a27.jpg
http://it.crfly.com/attachment/Mon_0802/74_143737_3597f8a864109b3.jpg
http://it.crfly.com/attachment/Mon_0802/74_143737_a9b8b46eeb9df7e.jpg
http://it.crfly.com/attachment/Mon_0802/74_143737_1b729c9a4afe82f.jpg
http://it.crfly.com/attachment/Mon_0802/74_143737_e9164de5aff5140.jpg
http://it.crfly.com/attachment/Mon_0802/74_143737_95d049c31d177c5.jpg
http://it.crfly.com/attachment/Mon_0802/74_143737_defee86aba55858.jpg
http://it.crfly.com/attachment/Mon_0802/74_143737_9e7f13c5785b0eb.jpg
http://it.crfly.com/attachment/Mon_0802/74_143737_98cecfdafe301c3.jpg
http://it.crfly.com/attachment/Mon_0802/74_143737_708801e2fee4cd3.jpg
http://it.crfly.com/attachment/Mon_0802/74_143737_98090ed49507fed.jpg
http://it.crfly.com/attachment/Mon_0802/74_143737_d768de51b01cf44.jpg
http://it.crfly.com/attachment/Mon_0802/74_143737_1f26287fb27048b.jpg
http://it.crfly.com/attachment/Mon_0802/74_143737_d0bed553e18c485.jpg
http://it.crfly.com/attachment/Mon_0802/74_143737_6ac8b7f76052990.jpg
农历正月初四,又称为“牛日”。 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资料来源:《春节》新华社发)
正月初五牛日:东南西北中,路路遇财神。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中国汉族民间传统节日,也称“忌针节”。从除夕至初五为春节,期间有许多规矩和禁忌,但到了初五,上述禁忌都打破了,有“破五”之称。
《燕京岁时记》中说:“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吹,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日,则王妃贵族以及宦官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新婚女子亦于当日归宁,而闤闠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
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据说,这样可免除谗言之祸。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02/11/xinsrc_122020511082601580962.jpg
财神年画
民俗有曰
◆称作\\\"破五\\\",因为之前的禁忌过了这天便可破除,所以也谓\\\"初五隔开\\\"。
◆ 这天垃圾变成了\\\"穷气\\\",因此要清扫家里,将垃圾整理好等着送出去,初六俗称\\\"送穷出门\\\"。
◆\\\"五忙日\\\",禁止动土,否则可能会有灾害发生。
◆这天是五路财神生日,商家在路边摆起供品,焚香拜神,以求\\\"大发利市\\\",同时正式开张。
由于地域不同,节日习俗也有差异。在北京一带,妇女不许于此日串门,串门则不详。在河南一些地区,人们于此日不劳作,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在晋西北,传统上这天太阳未出山,要掀起炕席,打扫一些炕土送到野外,外加鸣炮、烧香、敬纸;晋北民间习惯则是用彩色纸剪成人的图像,小孩子拿到街头,互相交换。把自己的纸人送给别人,称为“送走穷媳妇”;把别人的纸人换回来,称为“得到有福人”;到了晋东南,民间习惯将烂衣服扔到墙外。
陕西比较有特点两个地方是陇县和凤翔县。陇县是全县都吃搅团,说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东西都用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又说是“吃穷饭,除穷根”,也说”糊穷坑”、“填穷坑”。用搅团这样的食物来糊来填倒也适当。有些地方还传这一天不能出门串亲戚,说是不能让亲戚沾着了穷气。
而最有意思的是凤翔县,“破五”这天早起,搞大扫除,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讲究大不相同,是吃饺子。不叫饺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间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馅。妙在包饺子时,须点一支香,在那盛饺子馅的盆上边绕去又绕来,然后才包那饺子。这是为什么?凤翔人说:这是将“五穷”之类赶拢了来,包将起来,煮熟了,吃掉。
天津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原来,大年三十,人们请神时,把脏神给忘了。她气不过,便找弥勒佛闹事。弥勒佛满脸堆笑,就是不答腔。这脏神气得捶胸顿足,七窍生烟。眼看事情要闹大了,弥勒佛才开口说:“这样吧!今天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于是有“破五”之说。
“迎财神”也是这一天的重要主题。
按照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就关张了,而到了正月初五这天,家家又都重新开张了。闻鸡鸣即起,放鞭炮,在招幌上挂红布,共喝财神酒。祭品中必须有一条大鲤鱼,鲤为利的谐音,故称该鱼为“元宝鱼”。初五早上必有叫卖元宝鱼的,各店铺争购,用线穿鱼脊并挂在房梁上,鱼头朝内,身上贴红纸元宝,寓意可以“招财进宝”。
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有首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抱路头”亦即“迎财神”) 。
除了叫卖鲤鱼的,还有“送财神”的,多是一些贫寒子弟,或街头小贩,他们低价买来财神像,穿街走巷,挨门挨户叫卖:“送财神来喽!”户主绝不能说“不要”,而要客气地说:“劳您驾,快接进来。”几个铜子就可买一张,即使再穷也得赏个豆包,换回一张,讨个“财神到家,越过越发”的吉利。
据记述,旧时张家港还有贴财神的习俗。当地人用黄纸刻上财神图案,去人家门上张贴,贴时口中念念有词,“财神贴得高,主家又蒸馒头来又蒸糕;财神贴得低,主家开年好福气;财神贴得勿高勿低,主人家里钱铺地。”
正月初五旧说为“财神生日”。据《古禾杂识》记载:“初四日午后接灶,至夜则接路头,大家小户门前各悬灯二盏,中堂陈设水果、粉团、鱼肉等物,并有路头饭、路头汤,鄙俚之至。“路头”即民间所说的“五路财神”。民国时,各商店于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开店门,灯烛辉煌,盛设供坛,接“财神”,并蜂拥去财神庙“换元宝”。初五,各商店开始照常营业,并摆见神酒。凡被邀吃酒的店员即为继续雇佣者。接财神陋俗,解放后本已消失,近年,初四夜初五清晨,有的商店大放鞭炮烟火,寓“接财神”之意,有的则在门上张贴神像。(摘自《新闻晨报》)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02/11/xinsrc_09202051017182032698988.jpg
增福财神年画
\\\"迎财神\\\"习俗的起源
农历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盛行于明清民国,迄今犹流传民间,唯\\\"财神\\\"即所谓赵公元帅,据说早在殷商时代已修道成仙。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伐纣,他跑下终南山管闲事,站在商纣一边对抗义师,不幸阵亡,一道游魂被敕封为专管迎福纳祥的真神,麾下有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员小神供其使唤调遣。沾光于这套招财进宝的班底,赵公元帅便成了盼望发财者崇仰祀奉的对象。或谓其性懒而散淡,一年中仅在正月初五那天走下龙虎玄坛一次,而且是随意 ,不定去往哪一家,所以大家都在此日赶早鸣放鞭炮,焚香献牲,抑在前头迎接他。
不过也有人打听到这位尊神在生日是农历七月二十二日,因此并不去轧初五的闹猛,而是改在\\\"财神诞日\\\"悄悄备办盛祭,指望他从后门溜进来享用。我们现在常能看到一些商家食肆在铺面店堂里置有或大或小的\\\"财神龛\\\",平日电子香烛火高低明灭,忽于此日悄悄地摆上了四菜一汤,便是已经掌握信息的明证了。
财神只有一个,加上四员下属也只凑成了一个巴掌之数,想发财的人却有那么多,供不应求是明摆的,于是便有人主动出头,平衡供需矛盾,由此导致出一幅新的风俗画--\\\"送财神\\\"。每逢初五之日,贫民乞丐三五结伙,戴起面具,扮成财神班底,号称\\\"送财神\\\",也叫\\\"跳财神\\\"。主人例须当场送上钱币酬谢,否则便在你家门口或店铺前闹个不停,徒惹围观者哂笑,倒不如破费一点,快把这班\\\"活财神\\\"送走完事。穷光蛋扮活财神,抢财神变送财神,这出充满讽刺意味的街头闹剧,倒也稀里糊涂的迎财神习俗增添了不少额外的情趣。近年来结伙跳跃的\\\"送财神\\\"景象已经不见,起而代之的是单独行动--不声不响走到门前,拿张背面有不干胶的红纸财神像往门板上一贴,随即伸手讨钱,正见得时进俗易、推陈出新。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02/11/xinsrc_4820205110829656172543.jpg
“福”“禄”“寿”三星 年画
据说,财神爷是有钱人家供奉的,没钱的人供奉是不会显灵的。民间流传有\\\"财神菩萨休妻\\\"的故事:从前,财神庙财神身边总有一位端庄美丽的财神娘娘陪伴。后来这位善良的女菩萨突然不知去向,原来她被财神爷给休掉了。财神爷为什么要休妻呢?这要从一个乞丐说起。有个讨饭的叫化子穷得无路可走,讨饭路过一座古庙。进庙后,他什么菩萨都不拜,单摸到财神爷像前,倒头便拜,口里祈求财神爷赐财。赵公元帅见是一个叫花子,心想连香烛都舍了得点,还来求财?天下那么多穷叫花子,我能接济得过来吗?可乞丐心中想的正相反,他认为财神总会救济穷人的,富人不愁吃穿,求财何用?便不住地拜。这时,财神娘娘动了恻隐之心,想推醒打瞌睡的财神夫君,劝他发善心给这叫化子一点施舍。可财神爷不理睬,打了两个哈欠又闭上了眼睛。虽然是财神娘娘,可财权在夫君手上,夫君不点头,怎么好将钱赐给叫化子呢?娘娘无奈只得取下自己的耳环,扔给了叫花子。乞丐突然感到神龛上掷下一物,一见是一副金耳环,知道是财神所赐,急忙磕头,连呼\\\"叩谢财神菩萨\\\"。财神爷睁眼一看,发觉娘娘竟将自己当年送她的定情物送给了穷叫化子,气得大发雷霆,将财神娘娘赶下了佛龛。自此以后,数百年来就再也没有一个穷人是拜了财神而发财的。
民间还传说,财神即为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时东西南北中耳。\\\"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行神。
财神的由来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02/11/xinsrc_47202051017087503230785.jpg
武财神赵公明
初五接财神,赵公明最受尊拜。
赵公明,赵玄坛,亦称“赵公元帅”。如今道教主要把他作为财神来供奉,但他同时也是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盖因其曾为张天师守护丹室,后来民间还将其神像贴于门上,作为门神,镇邪祈福。关于其来历,前已有介绍,其所司之职中,除了有“除瘟剪疟,保病禳灾”一项,还有“买卖求财,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之功能。
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书的《搜神记》和《真诰》等,都有赵公明的神迹,但只是司土下冢中事,或是瘟神。
元明之间,赵公明的神迹才有有完整的记载称:赵公元帅姓赵名朗、玄朗,字公明,终南山人。原是日精之一。古时天有九日,九日被后羿射下以后,变化为九鸟,墬落於青城山,变成九鬼王。八鬼行病害人,但是赵玄朗却独化为人,避隐蜀中,精修至道。张陵在青城山炼丹时,收赵玄朗护卫丹室。天师丹成,分丹饵之,遂能变化无方。赵玄朗食丹以后,其形酷似天师。天师遂命其永镇玄坛,故号玄坛元帅。《三教搜神大全》称其能\\\"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剪疟,保病禳灾\\\",\\\"至如讼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公能使之获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
上面这段大意是说赵公明本为终南山人,原来是日神之一,被后裔射下落于青城山,其余皆变鬼怪,唯独赵公明成人形,自此就隐居深山,精修至道,后成为张陵修炼仙丹的守护神,玉皇大帝封他为正一玄坛元帅,简称赵玄坛,并成为掌赏罚诉讼、保病禳灾之神。凡有冤抑难伸,他会主持公道;人们买卖求财,他可以使之获利。他原先的职分并不是专职的财神,但能使人获利,别无他人可以代替,故被民间视为财神。
明代小说《封神演义》载有姜子牙封神一节:他原在峨眉山罗浮洞修道,因助纣攻打武王,死后被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乙龙虎玄坛真君,率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和利市仙官等,统管人世间一切金银财宝。除了赵公元帅以外,民间亦有以关帝和明代无锡御城战死的何五路为武财神的。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02/11/xinsrc_48202051017080623098686.jpg
武财神赵公明
旧时财神庙和各家各户所供的财神,其尊容颇凶,乌面浓须,怒睁圆眼,头戴铁冠,一手执钢鞭,一手捧元宝,身下还跨有黑虎,故又有黑虎玄坛之称。过去,民间亦有分文、武财神的,崇文尚武的不同人家各有所司。崇文的人家供奉文财神,尚武的人家供奉武财神。
我国民间财神主要有几个:赵公明、关公和比干。关公和赵公都是武将,所以被称为武财神,其中赵公明生日在初二;与他们对应的另一个财神是比干,商朝时的宰相,被称为文财神,文财神的生日在初五。也有传武财神即赵公明,文财神为春秋战国之范蠡。文武之道虽不同,却都各有财可发。另有以关帝为财神的,多为合伙经商者所祀。
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婪源一带。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故称五显财神。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保佑穷苦百姓。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02/11/xinsrc_09202051017182032698988.jpg
增福财神
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的外形很富态,是一个面白长髭的长者,身穿锦衣系玉带,左手捧着一只金元宝,右手拿着写上“招财进宝”的卷轴,面似富家翁。相传他是天上的太白星,属于金神,他在天上的职衔是“都天致富财帛星君”,专管天下的金银财帛。所以,很多求财的人,对他都非常尊敬。一般人家春节必悬挂此图于正厅,祈求财运、福运。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02/11/xinsrc_552020511105328178399.jpg
福、禄、寿三星
福、禄、寿三星:“福星”手抱小儿,象征子孙昌盛,福泽绵绵,有子万事足的福气。“禄星”身穿华贵朝服,手抱玉如意,象征加官进爵,增财添禄。“寿星”手捧寿桃,面露幸福祥和的笑容,面上的很多皱纹可以看出他寿与天齐,健康、长寿。福禄寿三星中,本来只有“禄星”才是财神;但因为三星通常是三位一体,故此福、寿二星也因而被人一起视为财神供奉了。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02/11/xinsrc_09202051017185622898189.jpg
关羽
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简称“关帝”,本为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如今道教主要将他作为财神来供奉。其职能除了“治病除灾,驱耶辟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还有“司命禄,庇护商贾,招财进宝”,又因其忠义,故被奉之为财神。
因为商人认为有三:一是说关公生前十分善于理财,长于会计业务,曾设笔记法,发明日清簿,这种计算方法设有原、收、出、存四项,非常详明清楚,后世商人公认为会计专才,所以奉为商业神;二因商人谈生意作买卖,最重义气和信用,关公信义俱全,故尊奉之;三因传说关公逝后真神常回助战,取得胜利,商人就是希望有朝一日生意受挫,能像关公一样,来日东山再起,争取最后成功。这种信仰在清代,被各行各业所接受,对其顶礼膜拜尤盛。近代江湖上的哥老会、青红帮特别敬祀关帝,且江湖上结义弟兄,亦必于关帝前顶礼膜拜,焚表立誓,以守信义。
各类财神的起源
财神的起源颇为难考,所祭祀的神明也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财神,一般认为有所谓“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比干、范蠡,“武财神”关羽,“偏财神”五路神、利市仙官,“准财神”刘海蟾。这些财神,又可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两大类,最为人们熟知的财神,则是“正财神”赵公明。
1、赵公明——专司人间财富之神
世人奉祀的财神,影响最大的当推赵公明。据《三教搜神大全》载,赵公明神异多能,变化无穷,能够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降瘟剪疟,保命解灾。故人称“元帅之功莫大焉”。反买卖求财,只要对赵公明祈祷,便无不称心如意,故而民间奉其为财神。旧时年画中,赵公明的形象多为头戴铁冠,手持宝鞭,黑面浓须,身跨黑虎,面目狰狞,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武财神。
民间关于赵公明的传说,由来已久。早在晋代年间,干宝《搜神记》中,赵公明为专取人性命的冥神之一。东晋时期,陶弘景《真诰》中记述,赵公明为致人疾病的瘟神。隋唐时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六月,有五力士在空中出现,分别身披青、红、白、黑、黄五色袍,各手执一物:一人执杓子和罐子、一人执皮袋和剑、一人执锤、一人执扇、一人执火壶。文帝问太史居仁:“他们是何方神圣?主管哪些灾福?”张居仁奏曰:“他们乃五方力士,在天上作为五鬼,在人间为五位瘟神: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士贵、总管中瘟史文业,主管世间瘟疫。此乃天地运行时所产生的疾病。”文帝问:“怎么才能制止而使世人免受瘟疫呢?”张居仁答曰:“瘟疫是上天降临的疾病,无法制止”。于是那年许多百姓死于瘟疫。是时,文帝下令立祠,于六月二十七日诏封五方力士为将军。
赵公明的瘟鬼性格到了《列仙全传》中就更为具体了,只是他又从五方瘟鬼之一变成了八部鬼帅之一:元明时有八部鬼帅,各领鬼兵亿万数,周行于人间。刘元达领鬼兵施杂病,张伯元领鬼行瘟疫,赵公明领鬼施人间以痢疾,钟子季(钟士贵)施人间以疮肿,史文业行寒疾,范巨卿行酸瘠,姚公行五毒,李公仲行狂魅赤眼,给人间降下许多灾祸疾病,夺走了万民性命,枉夭无数。
直到《封神演义》问世,赵公明才不再像昔日那样浑身充满邪气、鬼气和瘟气。姜太公奉元始天尊之命按玉符金册封神,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职责是专司金银财宝,迎祥纳福。从此,赵公明开始掌管天下财富,做了财神爷。赵公明司财,能使人宜利和合,发家致富,这正符合世人求财的愿望,所以民间广泛敬祀赵公明,而他原来作为冥神、瘟神、鬼帅的面目被日渐淡忘了。民间所供财神赵公明皆顶盔披甲,着战袍,执鞭,黑面浓须,形象威猛。周围常附之聚宝盆、大元宝、宝珠、珊瑚之类,更加强了财源茂盛的效果。
2、比干——公正无心的纣王叔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02/11/xinsrc_0920205101718875428690.jpg
比干
旧时财神有文武之分,崇文尚武的人家各有所司。尚文的人家供奉文财神,尚武的人家敬祀武财神,文武之道虽不同,却都各有财发。除了武财神赵公明外,还有文财神比干。民间年画中,比干的神像为文官打扮,头戴宰相纱帽,五绺长须,手捧如意,身着蟒袍,足登元宝。文财神的打扮与天官相似,二者的区别就是:天官神志慈祥,笑容满面;而文财神比干的神像面目严肃,脸庞清烁。
据历史记载,比干是殷纣王的叔父,是一位忠义之臣。时殷纣王暴虐无道,荒淫失政。据>载:纣王听信妲己妖言,制造酷刑,杀戮谏臣。虽有商容、比干等大臣直谏,纣王终不悔悟。鹿台完工后,纣王听信妲己谎言,欲会见仙姬、仙子。妲己心生一计,于十五日夜请轩辕坟内众妖狐变成仙子、神仙、仙姬来鹿台赴宴,享受天子九龙宴席,迷惑纣王。席上,狐狸骚臭难闻。功夫浅薄的妖狐竟露出了尾巴。宴席上的纣王叔比干看得十分真切,宴后将此情告知武成王黄飞虎。经查,众妖狐都是轩辕坟内的狐狸精。比干便与黄飞虎领兵堵塞妖狐洞穴,放火将狐狸尽行烧死。比干还拣未烧焦的狐狸皮制成一件袄袍,严冬时献于纣王,以惑妲己之心,使其不能安与君前。妲己见袄袍尽是其子孙皮毛制成,心如刀割,深恨比干,誓挖其心。
一日,纣王正与妲己以及新纳妖妇喜媚共进早餐,忽见妲己口吐鲜血,昏迷不醒。喜媚道是妲己旧病复发,须玲珑心一片煎汤救治,并推算说惟亚相比干是玲珑七窍之心。纣王急向比干索其心。比干怒奏曰:“心者,一身之主,隐于肺内,坐六叶两耳之中,百恶无侵,一侵即死。心正,手足正;心不正,则手足不正。心乃万物之灵苗,四象变化之根本。吾心有伤,岂有生路!老臣虽死不息,只是社稷丘墟,贤能尽绝。今昏君听新纳妖妇之言,赐吾摘心之祸,只怕比干在,江山在,比干亡,社稷亡!”纣王怒道:“君叫臣死,不死不忠。台上毁君,有污臣节,如不从命,武士拿剑去取心来!”比干破口大骂妲己,望太庙大拜八拜后,接剑自剖其腹,摘心掷于地,走出五门,上马而去。
先是姜子牙离开朝歌时,曾去相府辞行,见比干气色晦暗,知其日后必有大难,便送比干一张神符,叮嘱在危急时化灰冲服,可保无虞。比干入朝前知己必难,便服饮姜子牙所留符水,故在剖心后能不流血而前行。后传说,比干因服了姜子牙灵丹妙药并未死去,而是来到民间广散财宝。比干生性耿直忠证,公正无私,心被挖空后成了无心之人,正是因为无心无向,也就无偏无私,办事公道,所以深受人们爱戴被后人奉为财神。当时传说在比干荫佑下做买卖的人,无偏无向,公平交易,互不坑骗,所以比干广为世人所传颂和敬奉。
3、范蠡——生财有道的陶朱公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02/11/xinsrc_2320205111123343708110.jpg
范蠡
范蠡也是一位文财神。他是春秋战国之际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同时也是一位生财有道的大商家。
范蠡,字少伯,天资聪颖,少年时便有独虑之明。后被越王勾践拜为士大夫。越国兵败于吴国,范蠡与越王一同去屈事吴王夫差。回国后又辅佐越王富国强兵,终于打败了吴国。灭吴之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群臣皆乐,唯独勾践面无喜色。范蠡察此微末,立识大端:越王为争国土,不惜群臣之死,而今如愿以偿,便不想归功于臣下。于是,范蠡毅然向越王辞官隐退,带领家属随从,架扁舟,泛东海,来到齐国。
范蠡父子在齐国海边耕种土地,勤奋治产不久,就积累家产数十万金。齐人闻其贤,请为其相。范蠡叹息:“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它归还了相印,将钱财尽分给了朋友和乡邻,只带上最贵重的物品,暗自离开齐都,悄悄来到陶地。范蠡认为,陶地处天下之中,为交易的必通要道,由此可以致富,以为后半生的保证,自此居住下来自称陶朱公。(“陶”,指陶地,或说隐语“逃”;“朱”,一说为富翁的象征,或说寓己曾做高官;“公”,一说是对尊长,平辈的敬称,或说寓己曾做为公爵)。范蠡父子靠种地、养牲畜,做生意又积累了数万家财,成为陶地的大富翁,后又两家分财于百姓,天下人都赞美陶朱公,拜其为财神。
陶朱公的经营智慧历来为民间所敬仰,于是有许多经营致富术托与陶朱公名下。如《经商十八忌》:生意要勤快,切忌懒惰;价格要订明,切忌含糊;用度要节俭,切忌奢华;赊账要认人,切忌滥出;货物要面验,切忌滥入;出入要谨慎,切忌潦草;用人要方正,切忌歪邪;优劣要细分,切忌混淆;货物要修整,切忌散漫;期限要约定,切忌马虎;买卖要适时,切忌拖误;钱财要明慎,切忌糊涂;临事要尽责,切忌妄托;账目要稽查,切忌懒怠;接纳要谦和,切忌暴躁;立心要安静,切忌粗糙;说话要规矩,切忌浮躁……十八忌多是为商家经验之谈,托名陶朱公,由此可见,他作为财神在民间商人心目中的智慧形象。范蠡一生艰苦创业,积金数万;善于经营,善于理财,又能广散钱财,故称其为文财神也..就理所当然了。
4、关羽——忠诚信义为本的关公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02/11/xinsrc_48202051017088433212587.jpg
游戏中关羽的形象
关公即关羽,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把关公作为全能保护神、行业神和财神,《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的作者说:“关公被人视为武神、财神及保护商贾之神。人遇有争执时,求彼之明见决断。旱时人们又向彼求雨,又可求病人药方,被人视为驱逐恶鬼凶神之最有力者”。
据徐道《历代神仙通鉴》记载的一种传说:关公的前生本是“解梁老龙”,汉恒帝时,河东连年大旱,老龙怜众心切,是夜遂兴云雾,汲黄河水施降。玉帝见老龙有违天命,擅取封水,令天曹以法剑斩之,掷头于地。解县僧普静,在溪边发现龙首,即提到庐中置合缸内,为诵经咒九日,闻缸中有声,启视空无一物,而溪东解梁平村宝池里关毅家已有婴儿落地,乳名寿,幼从师学,取名长生,后自名羽,字云长。据《三国演义》载,关羽因原籍恶豪倚势凌人,遂杀恶豪后奔走江湖。东汉末年,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誓共生死,同起义兵,争雄天下。建安五年,曹操出兵大败刘备。刘备投靠袁绍。曹操擒住了关羽,看中关羽为人忠义,拜为偏将军。后曹操察觉关羽心神无久留之意,便用大量金银珠宝、高官、美女来收买,但关羽丝毫不为钱财名利所动。当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立即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去寻刘备。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封关羽为五虎大将之首将。曹操得知大怒,与司马懿设计,联合孙权共取荆州。刘备拜关羽为“前将军”,都督荆襄郡事,令取樊城。关羽分荆州之兵攻取樊城,不幸中吕蒙计,痛失荆州,夜走麦城,兵败被擒,不屈而亡。《三国演义》后又记载:关羽遇难后,阴魂不散,荡荡悠悠,直到荆州当阳县玉泉山上空大呼:“还我头来!”山上老僧普静闻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论……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梁、文丑(皆被关羽所杀)等众人之头,又向谁索?”关羽恍然大悟,遂皈依佛门。
关羽一生忠义勇武,坚贞不二,为佛、道、儒三门崇信。明清时代,关羽极显,有“武王”、“武圣人”之尊,由此关羽被世人附会成具有司命禄,估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等“全能”法力,民间各行各业对“万能之神”关帝顶礼膜拜。人们之所以奉关公为财神,是大概是因为关羽不为金银财宝所动,与一些世间贪利妄义之徒
形成鲜明的对比。世人尤其是商贾们都敬佩关公的忠诚和信义,希望关公作为他们发财致富的守护神,另外,人们希望商贾坚守诚信进行交易,把关公奉为公正人,来维护传统的道德秩序。
5、五路神及利市仙官——招财进宝的偏财神
文武财神是民间所谓的正财神,在正财神之外,还有偏财神,这是就财神所在的神像位置而言的。民间的偏财神经常是指被称为“五路神”的财神。在《封神演义》中,五路财神指的是赵公元帅、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五路神”又指路头、行神。清人姚富君说:“五路神俗称财神,其实即五祀门行中之神,出门五路皆得财也。”其中的五路是指东西南北中五方,意为出门有五路神保佑可以得好运,发大财。五路财神都是吉祥神,也是民间吉庆年画中常见的形象,他们深受人们的爱戴和崇拜。每年正月初五是五路财神的生日。这天天刚放亮,城乡各位都可听到一阵阵鞭炮声。为了抢先接到财神,商家多是初四晚举行迎神仪式,准备好果品、糕点及猪头等祭祀用品,请财神喝酒。届时,主人手持香烛,分别到东南西北中五方财神堂接财神,五位财神接齐后,挂起财神纸马,点燃香烛,众人顶礼膜拜,拜罢,将财神纸马焚化。
到了初五凌晨,人们抢先打开大门,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聚在一起吃路头酒,直吃到天亮开门营业,据说可保一年“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清代蔡云《吴觎》中有生动描述: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所谓“抢路头”即抢接五路财神,人们个个争早放头通鞭炮,以此祈盼发家致富。
在民间所供财神中,不管是赵公元帅,还是赐福天官,身边总要配以利市仙官(五路神之一),因此,利市仙官可说是地地道道的偏财神。有关利市仙官的来历,在《封神演义》中有记载:利市仙官本名姚少司,是大财神赵公明的徒弟,后被姜子牙封为迎祥纳福之神。所谓“利市”包含三重含义:一是指做买卖时得到的利润;二是指吉利和运气;三是指喜庆或节日的喜钱如压岁钱等。人们信奉他,是希望得利市财神保佑生活幸福美满,万事如意。到了近代,一到新年,有的人特别是商人,还把利市仙官图贴到门上,并配以招财童子,对联写道:“招财童子至”与“利市仙官来”,隐喻财源广进、吉祥如意。
6、刘海蟾——撒钱济贫的准财神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02/11/xinsrc_23202051111236872599511.jpg
刘海戏金蟾
在中国民间信仰的众多财神中,有一类只能算作是准财神,意为未得财神封号,但由于此神能为人们带来一定的财运,承担了一部分财神的职责,于是人们就将其作为财神看待。刘海蟾就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一位准财神。
刘海蟾,原名刘海,五代时人,籍燕山(今北京),曾为辽朝进士,后为丞相辅佐燕主刘宗光。此人素习“黄老之学”。
《历代神仙通鉴》中有云:一日,有自称正阳子(吕洞宾)的道士来见,刘海以礼相待,道士为其演习“清净无为之示,金液还丹之要”!索积蛋十枚,金钱十枚,以一钱间隔一蛋,高高叠起成塔状。刘海惊道:“太险!”道士答道:“居荣禄,履忧患,丞相之危更甚于此!”刘海顿悟。后解去相印,改名刘玄英,道号“海蟾子”,拜吕洞宾为师,得到成仙,云游于终南山、太华山之间。元世祖忽必烈封其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武宗皇帝加封“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
以此看来,刘海是个悟后弃富的道士,本与财神无缘,刘海成为财神也许是源于他的道号——海蟾子。蟾,即蟾蜍,因此物相貌丑陋,分泌物有剧毒,对人体有害,被列为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之一。又因蟾蜍的分泌物蟾酥有强心、镇痛、止血等作用,又受人们所崇拜。《太平御览》引《玄中记》云:“蟾蜍头生角,得而食之,寿千岁,又能食山精。”当时人们把蟾蜍当成了避五病、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的吉祥物,是有灵气的神物。刘海是以“蟾”为道号而闻名,又以“刘海戏金蟾”的传说被抬上了财神的宝座。
刘海戏金蟾出现在大量的民间年画和剪纸中,历代画家也有不少这一题材的佳作传世。在这些作品中,刘海皆是手舞足蹈、喜笑颜开的顽童形象,其头发蓬松,额前垂发,手舞钱串,一只三足大金蟾叼着钱串的另一端,作跳跃状,充满了喜庆、吉祥的财气。刘海所戏金蟾并非一般蟾蜍,而是三足大金蟾,举世罕见。金蟾被看作是一种灵物,古人认为得之可以致富。这是刘海被塑造成财神的主要根据。据说,刘海用计收付了修行多年的金蟾,得道成仙。刘海戏金蟾,金蟾吐金钱。他走到哪里,就把钱撒到哪里,救济了不少穷人,人们尊敬他,感激他,称他为“活神仙”。为此,还修建了刘海庙,把他的故事编成戏剧,到处吟唱。
春节小吃
http://i1.tinypic.com/mvhpo3.jpg
http://i1.tinypic.com/mvhngm.jpg
http://i1.tinypic.com/mviv55.jpg
http://i1.tinypic.com/mviuqb.jpg
http://i1.tinypic.com/mvhp3a.jpg
http://i1.tinypic.com/mvhqac.jpg
http://i1.tinypic.com/mvhsmc.jpg
http://i1.tinypic.com/mvhw29.jpg
http://i1.tinypic.com/mvivzo.jpg
http://i1.tinypic.com/mvhtgh.jpg
http://i1.tinypic.com/mvhvrm.jpg
http://i1.tinypic.com/mvi6b9.jpg
http://i1.tinypic.com/mvhw7a.jpg
http://i1.tinypic.com/mvhzzk.jpg
http://i1.tinypic.com/mvi3kp.jpg
http://i1.tinypic.com/mvhyzc.jpg
http://i1.tinypic.com/mvi98n.jpg
http://i1.tinypic.com/mvi98k.jpg
http://i1.tinypic.com/mviu4p.jpg
http://i1.tinypic.com/mviviw.jpg
http://i1.tinypic.com/mvi5vs.jpg
http://i1.tinypic.com/mvi83k.jpg
http://i1.tinypic.com/mvi4w2.jpg
http://i1.tinypic.com/mvhx0w.jpg
http://i1.tinypic.com/mvht06.jpg
http://i1.tinypic.com/mvhz52.jpg
http://i1.tinypic.com/mvi251.jpg
http://i1.tinypic.com/mvi2w7.jpg
http://i1.tinypic.com/mvi2w8.jpg
http://i1.tinypic.com/mvi5qg.jpg
http://i1.tinypic.com/mvhmw7.jpg
http://i1.tinypic.com/mvhqar.jpg
http://i1.tinypic.com/mvhu11.jpg
http://i1.tinypic.com/mvhx53.jpg
http://i1.tinypic.com/mvhs8k.jpg
http://i1.tinypic.com/mvi1rm.jpg
http://img1.qq.com/news/pics/8493/8493275.jpg
http://img1.qq.com/news/pics/8493/8493276.jpg
http://img1.qq.com/news/pics/8493/8493277.jpg
http://img1.qq.com/news/pics/8493/8493278.jpg
http://img1.qq.com/news/pics/8493/8493281.jpg
http://img1.qq.com/news/pics/8493/8493279.jpg
http://img1.qq.com/news/pics/8493/8493282.jpg 好喜庆哦。。
真想回家。。 祭灶
人们相信,在中国民间诸神中,灶神会在岁末的某夜上天揭发人间的罪状。为了祈福避凶,民间逐渐形成祭灶的习俗。
http://news.folkw.com/Fuke_Files/BeyondPic/2008-1/29/12015483173907695978238952013.jpg
节庆强度系数:5
尽管祭灶的习俗起源甚早,但是人们对灶神的敬畏程度却一直在降低。由于不喜欢被揭短,人们对会打小报告的灶神越来越疏远。“祭灶糖”、“祭灶汤”等祭拜礼物越来越少见,现代社会,祭灶之风更是逐渐淡化。
祭灶故事
古时候,一对夫妇老年得子,因家中贫困,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某日,老汉去煤矿看儿子,路遇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闲谈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收回100名矿工。老汉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事,儿子幸存下来。3年后的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这事,被灶君听到。第二天晚上灶君上天,将此事悉数报告玉帝。玉帝大怒,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搬弄人间是非。
http://news.folkw.com/Fuke_Files/BeyondPic/2008-1/29/12015483187657634578186018316.jpg
《红楼梦》第53回,贾府下面一个田庄的庄头,“乌进孝”出场了。这位代表全庄劳动人民来给贾府送年货的乌先生,乃是一个“刘姥姥”式的人物。所不同的是,刘姥姥提供了“眼睛”让人们看,而乌先生则提供“耳朵”让人们听。
通过乌先生的耳朵,我们听到了什么呢?贾珍和贾蓉“大倒苦水”——就要过年了,贾府里财政赤字严重,你们送这点儿年货来,怎么够我家用?看来“年关”一词,富贵逼人如贾家,竟然也是适用的。
尽管外头体面里头苦,可是春节毕竟还是要过的,不仅要过,而且要“大过”。
于是,从腊月二十九开始,贾府前前后后,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接着,宁国府(长房)从大门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次日,便是贾母领着有诰封的子弟进宫朝贺、宁府祭宗祠,接着贾母回荣府,一众人等又到荣府给这位老祖宗行礼、“散押岁钱、荷包、金银锞”,摆上“合欢宴”,“献屠苏汤、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除夕夜怎么过呢?“各处佛堂灶王前焚香上供,王夫人正房院内设着天地纸马香供,大观园正门上也挑着大明角灯,两溜高照,各处皆有路灯。上下人等,皆打扮得花团锦簇,一夜人声嘈杂,语笑喧阗,爆竹起火,络绎不绝”……
http://news.folkw.com/Fuke_Files/BeyondPic/2008-1/29/120154831737512913500301120717.jpg
这段关于春节过年的叙述,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在中国的春节节俗叙述中,这恐怕也是一个绝响。
别的且不必说,单是这名目繁多的“过节物质”,就够我们这些现代人想象的。都说现在年味儿不浓厚,和曹雪芹的笔下世界一比较,这说法也没错。
倘若,有一位当代作家来写一番今人的过年,来说一个“现代春节故事”,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第一个不得不提的事情,自然是“春运”。“乌进孝”先生——如果依然使用一位视角人物来引出人们的过年的话——他的身份最好是一位列车的乘务员,他的忙碌,带出了从全国各地奔往全国各地的人们对故乡和团聚的向往。人们坐在列车车厢里,虽然拥挤,然而温馨,告别为了生计奔波劳碌的大城市,回到阔别已久的故园,一年中最大的享受莫过于此。
下一个镜头也许就要跳转到腊月三十的团年饭,这也是工薪族们春节假期真正的开始,未必有屠苏汤、未必有吉祥果、如意糕,但只要是一家老小在一起,包上一顿饺子,喝上二两白干,那也是一种热气腾腾的幸福。
http://news.folkw.com/Fuke_Files/BeyondPic/2008-1/29/12015483173756039334587259907.jpg
和很多年前一样,人们还是会去乡间坟头祭祖,告慰先人;还是要换了门神、联对;年画如今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挂历所取代;至于挂牌和桃符,大概是少数人才可能知道和践行的事情了。从20多年前开始,观看一台“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了除夕夜里全国人民的集体行动,人们听歌星唱、看笑星闹、等主持人倒数十个数,听新年的钟声敲响。
自然,除夕夜里的鞭炮、烟火还是沿袭已久的传统,久在城市的人们,重回我们的“乡土中国”,也许会有鲁迅当年的那种体验吧——“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这样的现代春节故事,比起贾府来,虽然没了排场、少了繁华,却也自有一番质朴和感人的温情。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
关于年画门神的来历,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段时间情绪低落,常感觉卧室门外有人抛砖弄瓦,鬼哭狼嚎,闹得皇宫彻夜不得安宁。大将秦琼听后说,我愿意与尉迟敬德披挂戎装,伺候在陛下左右。太宗准奏,果然当晚平安无事,太宗非常高兴,命画师把二位将军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自此,鬼怪销声匿迹。后代传承这种做法,秦琼、尉迟敬德便成为年画上的门神。
http://news.folkw.com/Fuke_Files/BeyondPic/2008-1/29/120154831821829318948546083756.jpg
到了清代光绪年间,出现了月份牌年画,附有十二个月的月历与节令表,题材则多为美女或中国古代故事,还会标上商品或者商号,采用传统年画的形式,在岁末时候随商品赠送客户,既美观,又实用,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商品海报。
随着时代的发展,年画的内容也发生着改变,新中国建立初期,年画也更多是祝福国家繁荣昌盛的内容;上个世纪80年代,年画中往往充满了年轻的朝气;现在,年画则五彩纷呈,各种题材各种内容都有,既有古代的门神,也有现代的美女,甚至在网上,还有不少网友制作出了既漂亮又时尚的Q版动画人物,来给网友拜年。虽然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年画,但是,那种对春节喜庆气氛的表达,却是一致的。
http://news.folkw.com/Fuke_Files/BeyondPic/2008-1/29/120154831821849304200889604843.jpg
http://news.folkw.com/Fuke_Files/BeyondPic/2008-1/29/120154831821803287323572066514.jpg
http://news.folkw.com/Fuke_Files/BeyondPic/2008-1/29/12015483182180144453766668452.jpg
http://news.folkw.com/Fuke_Files/BeyondPic/2008-1/29/12015483182185982219332637791.jpg
http://news.folkw.com/Fuke_Files/BeyondPic/2008-1/29/120154831737556780517320427.jpg
http://news.folkw.com/Fuke_Files/BeyondPic/2008-1/29/120154831737507948521805712361.jpg
http://news.folkw.com/Fuke_Files/BeyondPic/2008-1/29/12015483173759450707446066748.jpg
http://news.folkw.com/Fuke_Files/BeyondPic/2008-1/29/120154831737503142787363042643.jpg
http://news.folkw.com/Fuke_Files/BeyondPic/2008-1/29/120154831737501478667779350995.jpg
世界各地的春节狂欢
http://cimg23.163.com/cnews/2008/2/5/200802051416565e3fa.jpg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一名瑞典姑娘跳起欢快的腰鼓舞,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的来临。
http://cimg20.163.com/cnews/2008/2/5/200802051417132c6a6.jpg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一名当地华人扮演“财神”给大家送“财宝”,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的来临。
瑞典东亚博物馆、瑞京华人协会和中国驻瑞典大使馆联合举办迎接中国春节的活动。
http://cimg21.163.com/cnews/2008/2/5/200802051417049c33a.jpg
http://cimg24.163.com/cnews/2008/2/5/2008020514172208366.jpg
http://cimg24.163.com/cnews/2008/2/5/20080205141731802fe.jpg
巴西圣保罗举行的“快乐中国年”活动上欣赏舞狮表演。当天,为了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的到来,盛大的“快乐中国年”活动在圣保罗市中心自由广场上举行,吸引了上万人前来欣赏舞龙、舞狮、武术等表演。
http://cimg23.163.com/cnews/2008/2/5/200802051417397f209.jpg
一名少女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的唐人街年货市场选购饰品。中国春节临近,位于墨西哥城的唐人街一派喜庆气氛。这里的年货市场开始红火起来,售卖的大都是中国商品,象征吉祥的“中国结”、中国“喜鼠”等受到许多当地人的喜爱。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02/08/xinsrc_01202020816276712706648.jpg
新西兰首都惠灵顿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02/08/xinsrc_02202020816270461359049.jpg
新西兰首都惠灵顿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02/08/xinsrc_02202020816273752983950.jpg
新西兰首都惠灵顿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02/08/xinsrc_02202020816277961981651.jpg
新西兰首都惠灵顿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02/08/xinsrc_02202020816175311962238.jpg
巴西里约华人华侨迎新春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02/12/xinsrc_4920202120849218203815.jpg
科威特华人华侨欢度新春佳节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02/12/xinsrc_49202021208495461714016.jpg
科威特华人华侨欢度新春佳节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02/08/xinsrc_50202020816140311255433.jpg
法国华人共迎春节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02/08/xinsrc_5020202081614390013934.jpg
法国华人共迎春节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02/12/xinsrc_5120202120746609150093.jpg
迪拜华侨华人举行新春晚会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02/12/xinsrc_5120202120746906270644.jpg
迪拜华侨华人举行新春晚会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02/12/xinsrc_5220202120746187158865.jpg
迪拜华侨华人举行新春晚会
http://photo.sohu.com/20050209/Img224280806.jpg
外国友人学做中国水饺
http://photo.sohu.com/20050209/Img224280680.jpg
中国驻美使馆全体工作人员和家属欢聚一堂
http://photo.sohu.com/20050213/Img224291486.jpg
美国洛杉矶华埠的金龙
http://photo.sohu.com/20050213/Img224291487.jpg
http://photo.sohu.com/20050213/Img224291488.jpg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02/07/xinsrc_252020207161899154192.jpg
两名美国人在纽约唐人街的勿街选购音乐爆竹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02/07/xinsrc_252020207161864021281.jpg
纽约唐人街红红火火迎新年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02/01/xinsrc_462020201141010903941.jpg
多伦多华人华侨欢聚一堂迎新春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02/08/xinsrc_4320202081607875622928.jpg
伦敦唐人街张灯结彩迎新年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02/08/xinsrc_4420202081607265148329.jpg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02/08/xinsrc_44202020816075932934030.jpg
http://img.epochtimes.com/i6/702181022431465--ss.jpg
印尼雅加达,华人在新年期间到庙宇烧香祈福
http://www.chinaqw.com.cn/news/2006/0213/68/U55P1T68D16358F1023DT20060213143814.jpg
美国旧金山华侨界元宵
http://www.chinaqw.com.cn/news/2006/0214/68/U55P1T68D16436F1025DT20060214100144.jpg
芝加哥小朋友们表演舞蹈
http://www.chinaqw.com.cn/news/2006/0209/68/U54P1T68D15925F1023DT20060209145922.jpg
美国洛杉矶华人华侨聚居区的商场里彩灯高挂
http://www.chinaqw.com.cn/news/2006/0208/68/U54P1T68D15814F1023DT20060208174925.jpg
郑州街头灯笼摊点生意异常火爆
http://www.chinaqw.com.cn/news/2006/0208/68/U54P1T68D15800F1023DT20060208162313.jpg
上海老城厢地区的豫园,满街灯谜引来无数市民驻足竞猜
http://www.chinaqw.com.cn/news/2006/0208/68/U54P1T68D15711F1023DT20060208102522.jpg
南京夫子庙花灯市场开始迎来市民观灯选灯高潮
http://www.chinaqw.com.cn/news/2006/0207/68/U54P1T68D15651F1023DT20060207164245.jpg
美华裔少女表演中国舞庆新年
http://www.chinaqw.com.cn/news/2006/0205/68/U54P1T68D15288F1023DT20060205114401.jpg
山西五台山以其独特佛俗民情特色活动每天都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进香朝拜、旅游过节。
http://www.chinaqw.com.cn/news/2006/0203/68/U55P1T68D15153F1023DT20060203174818.jpg
逛庙会 品味京城年味
http://www.chinaqw.com.cn/news/2006/0203/68/U55P1T68D15153F1031DT20060203174818.jpg
天安门城楼上游人如织
http://www.chinaqw.com.cn/news/2006/0203/68/U55P1T68D15153F1370DT20060203174818.jpg
大观园红楼庙会游玩的游客在“许愿树”上挂吉祥红布条
http://www.chinaqw.com.cn/news/2006/0203/68/U55P1T68D15153F1374DT20060203174818.jpg
老北京胡同游在春节也十分火爆
http://www.chinaqw.com.cn/news/2006/0203/68/U55P1T68D15144F1023DT20060203143404.jpg
比利时华人华侨举办大型迎春活动
http://www.chinaqw.com.cn/news/2006/0203/68/U55P1T68D15115F1023DT20060203100337.jpg
休斯顿华人新年上香祈福祖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