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文明-客家服饰
西风东渐使客家人的服装面貌产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将延续了上千年几百年的客家人冠冕衣裳送进了坟墓。今天在主要公众场合,客家人己经失去了独有的服饰特征。现在人们只能从偏远山区的老人孩子身上,从舞台表演着装上去认识客家人在农耕时代形成并遗留下来的服饰特。
客家成年人的服装基本上以兰,,靛青和黑色为主色调。这种颜色耐脏耐洗而又不张扬,这是客家人长年劳作,出入山野田园的最好选择,也是客家人外柔内刚,勤劳节俭的性格特征的外在表现。
孔子评价齐桓公的大臣管仲时说“微管仲,吾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要象夷狄那样披头散发了。可见,汉服的右祍是其最主要特点。客家服饰保持了中原宽博及右祍的服饰特点,但也溶入了当地少数民族以短窄为上的服饰特点。客家人的服装,无论上衣或是裤子,都保持了宽松肥大的古风。客家最常穿的大裆裤,更是以裤裆深,裤头宽为特色。大裆裤的腰间一定要摺叠几层才能系紧。平时一般人家衣服,男女无多大区别,上衣是“大襟衫”,右边斜下开襟,安布钮扣,讲究的用铜钮,女服只在襟边加一二条边(讲究的绣花边),以示男女之别。
旧时,一般男女都不穿“底裤”(内裤),讲究者多穿一件较短的长裤就是了。内衣,则一般都穿,俗称“褂子”、“留眠衫”,有“大襟”、“正襟”两式,比外衣狭窄。以上服式,均指布质的,一般人家也只可能穿布质衣服,富豪之家则穿绫锣绸段。
在妇女和儿童的头饰和服装上,客家人喜欢红,粉,绿,黄等鲜艳的色彩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来的憧憬,从姑娘大嫂到老婆婆都喜欢一针一线把袜底,帽子,背带绣成美丽的艺术精品。客家人服饰上图案朴实精美而又寓意深刻,这也是南迁客家人与原住少数民族交流融合的结果 。 客家凉帽
客家地区,客家妇女都戴着一种独特而又别致的凉帽,它是用薄薄的蔑片和麦秆编成的。除正面外,四周还垂挂着16厘米左右长的折叠均匀的布,有黑色的,有蓝色的,有白色的,还有花色的,远远望去,像是一朵朵美丽的鲜花。更有意思的是:年轻未婚的姑娘们还在垂布的两端纺织着两条五颜六色的彩带。因此,是否挂有彩带便成了判断客家姑娘是否有婆家的标志。由于这种凉帽特别能遮挡阳光,凉爽宜人,所以,客爱人都习惯称它为\"凉笠哩\"。
据说,客家妇女的凉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在西晋末年,中原地区百姓不堪忍受异族铁蹄的蹂躏,纷纷往南迁徙。这些移民来到南方的江西、福建以及广东一带荒无人烟的山区。在北方,男耕女织,女子很少抛头露面。到了南方,这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没法继续下去了。但是,按规矩妇女抛头露面是有伤风化的,于是,这些中原妇女就想出了个办法:在男人们的戴的头笠上罩上一块黑布,以遮住自己的面孔,只留两个洞,以通视线。后来,大家感到这样不太方便,便把罩着的布揭下,改成缝在斗笠边沿四周垂挂。再到了后来,干脆剪短了面前垂挂的部分。就这样,成了今天所见的凉帽。
客家民系在闽粤赣交界地形成以后,独具特色的客家大文化也相应形成。客家大文化根源于中原文化,但又与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相融合,形成客家人自己的特色。单从客家服饰来讲就有许多特别之处。一般来说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在色调方面喜欢素色,以蓝、黑、白色为主,这也许就是客家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普遍心理直接体现。
纵观近代客家史,客家人服饰的款式也在不停地更新换代,不同的时期流行的服饰不可能一样,但是总体来看不管在哪一个时期客家人的服饰都离不开朴素、简易的特点。例如,在清朝时客家男女老幼几乎全部穿\"侧襟衫\",长袖,直领,布扣,开襟由领口斜向右胁,里襟装袋。裤子是一律\"大裆裤\",又宽又大,另接四五寸阔的腰头,腰不开口,多余部分折叠于肚前,以带系住。裤管又称裤脚,宽约0.3米。妇女衣服领边加滚饰,开襟、袖口、裤脚加花边等。这和同时期其他服饰款式来比显得更加简单,但是富有独特的意义。
到了清末,当时客家社会上层男子出外或会客以穿长衫为主,有时还在外面加马褂套在长衫上面。农村女子普遍系着的一种围裙\"掩腹\",其实可以掩胸,下摆宽及两侧,上端缝花刺绣,另加\"颈链\"、\"腰链\"和\"牙牌\"、\"手镯\"等服饰。这些服饰现在农村上年纪的老人里依稀可见他们还在穿着。当时的女孩子一般都是梳辫居多,少妇以盘髻为主。另外,若偶尔有个别有缠过脚的客家小脚妇女还有穿着绣花鞋、系着罗帕。农家一般妇女不缠足,但是农家的老妇也系罗帕。民国时期,客家男子穿的侧襟衫逐渐淘汰,长衫马褂增多,后来又出现中山装,在知识界开始盛行。一般劳动者以穿对补救短衫的居多,俗称褂哩。客家妇女仍然以侧襟衫为主,只有少数读了书的女性改穿旗袍或蓝衣黑裙,衣袖明显缩短至掌根。许多读过书的男子也多穿西式裤,系用皮带或吊带,女裤则一直以大裆为主。鞋袜方面,清朝时多穿布鞋,是家庭妇女自制的。雨天多打赤脚;或木屐底布鞋,长汀称\"鞋屐\";或布鞋底加厚并涂以桐油。出远门或上山割草砍柴,穿稻草编的草鞋。到了民国,外地运进来胶鞋、雨鞋、皮鞋,只少数人穿用。一双雨鞋,往往全家人使用。袜子旧时用布缝制,清末开始有了纱织袜子。清末民初上层社会男子戴有帽顶的礼生帽。普通男人戴棉线织的筒状爪子帽,后多改戴半球形羊毛帽。妇女冷天包罗帕,很少戴帽子。 拜读了,想想小时还是穿草鞋砍柴的日子 天空都没有以前蓝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