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亭情缘
题记——我美丽的汀州,历史悠久,民风纯朴,千百年来勤劳善良的客家先辈们,用智慧孕育了淳厚的客家文化,其中包含了民间广泛的凉亭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凉亭的功用在人们的生活和出行中显得不是特别重要了。现在,建造凉亭的功用更注重耐用和观赏性了。又由于近年来村村通公路政策的实施,使得原有的一些凉亭被拆除、废弃;就算还保留的凉亭,也逐步被钢筋水泥琉璃瓦所代替,充满了现代气息;在现有的凉亭中,已是难觅古韵芳踪。
在小时候记忆中,家乡有许多凉亭。从馆前到汀州府,区区五十六里路程就有十五座凉亭、两座屋桥(亭桥合一)。印象中,家乡的每条路上,只相隔几里的路程就有一座凉亭建在路旁,供路人遮风挡雨,歇脚休憩。
凉亭,大多建在绿树掩映、视野开阔、景色秀美的山坳、半山腰、山顶、岔路口,点缀在人们必经的路径上。大多数的凉亭边上都有一眼永不干涸的山泉供路人解渴;还有建在村口、田间的风水凉亭;也有建于大山之巅的休闲观景凉亭。
这些凉亭,风格各异。大多是木质结构、土木结构、砖木结构,有典型的客家门楼风格,四面通透的四角亭;有六角亭、八角亭;也有三面青砖、或三面土墙的开口亭。大多橼角飞翘,亭名显眼,楹联妙对。正中墙面供奉“本地福主公王”(土地公)神位;亭内设有固定的木凳或石板凳供路人歇脚休息。
家乡流传这样一句俗语:“样要子孙富,修桥搭施路;样要子孙好,建亭搭修庙”。因此,我从懂事起,常见父母亲和左邻右舍一样,但凡别处来村里写(捐款)桥、写路、写亭、写庙,大家都会写上一些钱物,或以出工(劳力)相支持。家乡的人们都认为此举是行善积德,庇荫后人之善举。以至于我常在家乡的一些功德碑上看到我和家人的名字。
我们家至今还奉着一座凉亭。据父亲说是从他父辈那里接手过来的,到现在,经三次扩路重建。
小时候,每逢夏至日和冬至日,我都跟着大人们踏着晨曦,步行二十里路,赶到凉亭祭拜。当参与奉亭的人们陆续从四面八方到齐后,摆上三心供品,供上香烛,各人跪拜茶神、土地神,当年的凉亭奉茶就从夏至这天开始了,直至冬至结束。冬至日,大家还是在此祭拜,叫做谢神。拜神和谢神完后,全体奉众齐聚凉亭一里外的一户人家,喝祭亭酒。期间,夏至日公布去年冬天凉亭维修费用、今年奉茶开销预算,各户如数奉交,如有经济困难的也可用茶叶、稻米代替。冬至日,公布奉茶费用结存等事项。
奉茶,就是每天由专人(也有各户轮流)挑茶水向凉亭内木制茶桶内添加和更换茶水,供过路客到凉亭来饮用。一般是由当值户清早进行茶桶和茶筒(盛茶水喝的用具,取一节大竹筒横向钻孔插入一个小竹竿当把手)的清洗,加满茶水,做一次凉亭清扫整理,中午再做一次。
如此,年复一年,一代接一代,凉亭奉茶还在继续。。。。。
还记得多年前到凉亭祭拜时,在凉亭墙面看到有许多路人留下的打油诗,如:
深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人家有好女,赶快嫁我家。
又如:
十八佳人体似珠,腰间利剑斩凡夫,
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叫君骨髓枯。
还有:
人生七十古来少,除去少时与年老,
中间光阴不多时,又有忧愁和烦恼!
。。。。。
夜已深沉,凉亭情缘,还未了。。。。
写于2010-8-30深夜 完毕!欢迎斧正 同船老,辛苦咯 楼主有心人哦,搜集那么多凉亭不容易啊 分享下 引用第2楼华佗显示于2010-08-30 05:59发表的:
同船老,辛苦咯 images/back.gif
谢谢支持! 长路漫漫,凉亭文化体现客家人对行旅人的尊重和关怀。 引用第3楼龙在汀江于2010-08-30 07:37发表的:
楼主有心人哦,搜集那么多凉亭不容易啊 images/back.gif
呵呵,平常拍摄积累,旨在弘扬客家文化 大家一起把各地的凉亭发到这里来,共同分享 龙门---望龙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