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性骨折是怎么发生的?如何预防出现疲劳骨折?
疲劳性骨折疲劳性骨折,又称行军骨折或应力性骨折,多因骨骼系统长期受到非生理性应力所致,好发于胫骨、跖骨和桡骨,临床上无典型的外伤史,早期X线平片通常为阴性,容易漏诊或误诊。
1概述
疲劳性骨折,易发生在骨骼应力集中的部位,是常见训练伤之一,在部队训练中发病率较高,国外报道为31%,国内报道为16.9%。与超强度训练或姿势不当有关,多发生于频繁的长跑、越野训练或单一课目的超负荷训练中。此外,也常见于足部承重较多的运动员,如篮球、足球、网球、田径、体操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亦可见于经常坚持大运动量锻炼的中老年人。 2、病因局部长期受反复集中的轻微损伤后,首先发生骨小梁骨折并随即修复,如在修复过程中继续受外力作用,可使修复障碍,骨吸收增加,反复这一过程,终因骨吸收大于骨修复而导致完全性骨折。 3、分级0级(正常重建):有细小的骨膜新生骨形成,X线片无异常改变,无临床症状,但骨扫描可见细小的线性吸收增加;
1、级(轻度应力反应):亦表现为皮质骨的重建,患者可出现运动后局部疼痛,无压痛,X光片阴性,但骨扫描为阳性;
2、级(中度应力反应):皮质骨吸收稍强于骨膜反应,可出现疼痛和压痛,X光片骨外形完整,可见模糊的征象,骨扫描阳性;
3、级(严重应力反应): 骨膜反应及皮质骨吸收范围均扩大,疼痛持续存在,休息时也出现,X光片可见皮质骨增厚,骨扫描阳性;
4、级(疲劳性骨折): 骨活检可见有骨坏死、骨小梁微骨折及肉芽组织形成,由于疼痛,负重几乎不可能,X光片可见骨折及早期骨痂形成,骨扫描阳性。
根据MRI(核磁共振)表现对疲劳性骨折提出的分级
0级:T1,T2 及STIR像均正常;
1级:T2 及STIR像可见中度骨膜水肿;
2级:T2 及STIR 像可见明显的骨膜及骨髓水肿;
3级:T1像为骨髓水肿,T2及STIR像表现为骨膜与骨髓严重水肿;
4级:T1像可见骨髓水肿,伴有低密度信号影(骨折线),T2及STIR像有严重的骨髓水肿。 感谢分享 4、症状临床特点是局部疼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好转,无夜间痛。局部可有轻度肿胀和压痛,应力试验阳性。
1.跖骨疲劳性骨折这种骨折常发生在新兵训练或长途行军之后,故又称为行军骨折。
2.肋骨疲劳性骨折老人多有骨质疏松,如因慢性支气管炎而长期咳嗽,肋间肌反复猛烈收缩,则可产生肋骨疲劳骨折。
3.胫(腓)骨疲劳性骨折 田径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腓骨下1/3或胫骨上1/3易发生疲劳骨折,这与小腿肌反复、猛烈收缩有关,又与足掌跳跃下着地的间接暴力有关。 5、检查X线拍片检查,开始2周~4个月大多为阴性,随后可表现为骨膜增生、骨折线、骨痂或新骨形成。CT扫描可见骨髓腔密度增高及局部软组织增厚,为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6、诊断疲劳性骨折时骨发生细微骨折(显微镜下可见),早期拍X光片时经常看不出明显的骨折,但活动疼痛剧烈。由于没有明显外伤史,症状表现不典型,临床上容易误诊,应注意与骨膜炎、骨髓炎、骨瘤相鉴别。 关注 7、治疗治疗方法与暴力骨折基本相同。骨折没移位或轻度移位,采用手法复位、固定、制动等方法治疗,后期再进行康复功能锻炼。症状较重,断端出现骨化现象或发生骨不连,骨折愈合较为困难,需手术切开复位或石膏外固定治疗。
疲劳性骨折发生后,如得不到及时休息,作用力持续存在,骨小梁断裂将导致完全性骨折,故患者应及时休息,纠正错误动作、姿势,避免应力反复作用于伤处造成再伤。本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预防,一般预后良好。 8、骨折后期的康复治疗要求
尽早进行系统合理的功能锻炼,不仅能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水平、加快骨折愈合、防止毗邻末受伤关节的功能障碍,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因肌肉粘连、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所引起的受伤关节的永久的功能障碍,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预防肢体废用性萎缩及关节挛缩。
日常方法
四肢应力性骨折,尤其是关节及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的康复,最重要的是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的训练。
早期关节活动度训练要以被动活动为主,应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条件可使用持续被动活动机进行功能锻炼。术后3天可开始逐步加强主动的关节活动。康复训练要逐步加大并维持关节的最大活动度,切忌小范围快节奏活动,这样不仅无助关节活动度的改善,而且对骨折局部也有影响。
肌力训练:人体上下肢的功能各有侧重,上肢侧重于精细动作,这些功能的恢复是功能锻炼的重点。锻炼时要注意手指屈伸都要达到最大限度,以防止手部关节僵硬粘连。 下肢的主要功能是负重,但在下肢骨折愈合前如果过度负重会造成固定物松动、折断,所以下肢骨折的康复一定要遵循“早活动、晚负重”的原则。 股四头肌是大腿前侧的一块重要肌肉,伤后和术后如果长时间不活动很容易萎缩,而且一旦萎缩很难恢复,直接影响功能康复结果。
关键要点
不适当的肌力训练和关节活动训练可以加重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这种痉挛得到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
据美国国立卫生中心统计,临床上有将近20%的四肢应力性骨折患者,因为错误的肢体康复训练而不同程度的留下了肢体废用性萎缩及关节挛缩,从而对日后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为一旦使用了错误的训练方法,比如用患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强化患侧上肢的屈肌协同,使得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复更加困难。
其实,肌肉萎缩肢体运动障碍不仅仅是肌肉无力的问题,肌肉收缩的不协调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 在对骨折后肢体肌力,肢体功能恢复的康复治疗中,传统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于恢复患者的肌力,忽视了对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及拮抗之间协调性的康复治疗,即使患者肌力恢复正常,变可能遗留下异常运动模式,从而妨碍其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的提高。
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目前国内国际上一般建议在肢体骨折后的日常的家庭护理康复治疗中,使用家用型的多功能肢体运动康复仪来对受损的肌肉萎缩肢体运动恢复。它本身以神经促通技术为核心,使肢体肌肉群受到低频脉冲电刺激后按一定顺序模拟正常运动,除直接锻炼肢体肌力外,通过模拟运动的被动拮抗作用,协调和支配肢体的功能状态,使其恢复动态平衡;同时多次重复的运动可以向大脑反馈促通信息,使其尽快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功能重建,打破痉挛模式,恢复自主的运动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时候操作简便。这种方法可使得骨折患者的肢体肌力训练和关节活动度尽快彻底的恢复,避免留下因肌肉粘连、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所引起的受伤关节的长久的肢体废用性萎缩及关节挛缩。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