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宪江与他的《学书之道》
感谢分享 看看 学 书 之 道 曾宪江(2014年7月11日)古人所书,为日课必须。长久以来,我们的老祖宗就以毛笔作为唯一而仅有的书写工具,书信往来,诗词抒怀,文章书写,喜庆对子,宫廷纪事,科举考试,均以毛笔书之。是故书道为自然之道,犹国人就餐之用筷子,自然而然,代相袭焉。
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社会进步到电子时代的今天,古之书道似已不复存焉。今者,从幼年到成年,乃至终老,多数人、多半生也许都无需学书,即无所谓学书之道。
而邻国日本则全国书道之风蔚然。据了解,自明清时期中国书法传至日本后,日本对中国书法的研究和普及甚为重视。他们现今从小学始设书法为必修课,有专职书法教师执教,每班30人,每师仅教一个班。学生书法不及格者不能毕业升学。当今日本书法普及之广、氛围之浓、水平之高,不少华人为之诧异、感叹!
可喜的是,国家教育部在教学大纲中,已明确提出,从小学开始须开设书法课。国人对书法学习的兴趣和氛围趋向渐好。许多大学开设本科书法专业,硕士以致博士研究生辅导站点。然泱泱大国,全面普及,师资之匮乏,一时积重难返。学书之茫然者有之;囫囵吞枣者有之;急功近利,吃了三天斋、念了三天经就想成大佛者有之;提笔成字,便称书法家者有之。
是故,对书法之道的探讨普及,于今则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
书法之道,见仁见智。余学书五十余年,得诗句概述之,抛砖引玉耳。生疏初描古经帖,熟练运笔唯恒勤。灵活结构气象美,精到点画顾盼情。巧妙布势经脉畅,奇险恣意天马行。线条质感音天籁,墨色艺术韵和声。平和朴实自然趣,饱学终身修德馨。
诗句概括学书从初始之描临到书之灵动的基本功训练之道;到融会古意,自成一体,笔豪趣韵功夫致达书法家的过程。线条的质感是一个书法家的重要特征和毕生修练的重要课题之一。犹如歌唱家的音质特色,一张口,一出音,便能深深地吸引人、感染人;又像特级厨师的刀功,其声韵之悠扬,食材形状之千姿百态,令人叹为观止。 生疏
生疏为初学阶段必经之道。从握笔提笔的一开始悬肘悬腕,到运笔的提按顿挫、起承转收,从基本点画到基本结构的临习训练和把握,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当以古代经典法帖、碑文为描临范本。古代经典法帖、碑刻是经漫长的历史沉淀后,历代书家公认,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是我们今人乃至后人学习的典范。无论何种书体都有各自的经典佳作,习者可选而摹之。能有专业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少则弯路、事半功倍。
临帖好处之多,前人之述备矣。书法博导欧阳中石教授总结临帖学书益处起码有三。首先是练眼睛的观察能力。把字的特点看准,分得出好坏,这是写好字的前提,其次是手的掌控能力。把字帖中的字准确地模仿下来,实际上是能把想象的形象表达了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表达能力。第三,临帖可以改掉一些痼癖(即不良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
临摹法帖还要注意:一是不能贪多。以一本帖为立足点,再旁及其他,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二是用点巧劲。多动脑子,多琢磨,善于从用笔、结体、章法、用墨及意境等方面揣摩,用心领悟,找出规律,日积月累,不断提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悟性要好,悟从勤动笔、勤动脑、善琢磨中来。
临摹经典法帖既是初学者不断从生疏到熟练的必然之路,对于书法家而言,反复临摹,不断深悟,是毕业修练不断提升的必然过程。
临摹过程也是书法修心,提高心理素质的过程。可以磨练人的静心、细心、专心、耐心和恒心,这五心是人生成事必备之心。终身修心,益脑健康,快乐百年。
临摹的过程较为漫长,贵在坚持和悟性。“邯郸学步千里叹,双钩录晋万章忙”,指的就是初学临摹的反复性和长期性。如不太用心,初学阶段则常觉枯燥寂寞。许多人在这一关能坚持不懈,坚强毅力,练就“五心”修成大器;也有一些急性子耐不住孤寂,难过此关。还有不少人问及有否速成法急就章,一个星期、一个月就能入门的。初学阶段实践性和长期性是初学临摹阶段不可逾越的坎。“学书如参禅,十年破一关”。只有认识到位了,心理准备好了,实践久了,才能磨过生疏关,自然登上熟练的台阶。 熟练
熟练是在生疏已过扎实关的基础上,迈出的一大步,是一道关。过好熟练关,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速度和效率;其次是同一书体的大小字的训练;第三是不同纸质的了解和适应;第四是对毛笔的初步了解和适应;第五是用墨的了解和适应。后三种实际上是对书写工具的了解和适应。
第一,速度和效率的提升。通过生疏关,对基本笔画和基本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把握,那么熟练这一关的训练,在同一单位时间(半小时或一小时)书写的速度要更快,效率成倍提升。速度的快是相对的,练写多了,对笔画和结构熟了就必须快速书写,也能快速书写。同时有个相对笔画有慢有快,有轻有重的差别,不能一味求快,笔画浮滑,结构不清。通过相对点画和偏旁部首等轻重快慢的变化运笔,写得既好且快,同时感受运笔节奏给书者带来的快乐,在快乐中提高效率。
第二,同一书体大小字的训练。一般而言,初学可在五公分见方的范围写一个字。这个范围写好写熟后,可适当练习十五至二十公分见方的大字。并且须站立、悬臂、悬肘书写,点画才下得去,放得开。若仅悬腕则因放不开而写不好大字。因坐与站不同,悬腕与悬肘不同,难度不同。大字站立书写,用的是站立功、腿、腰、膀、肘、腕、指、眼和呼吸的配合,是全身心的运动,精、气、神三位一体。在原来小字整体熟练程度上,范围扩大了三四倍,运笔的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变化初学者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毛笔大了、重了、难于下笔;二是手易发抖。解决这一问题同生疏初学一样,要循序渐进,由慢到快,由局部到整体,时间上每次训练,可由短到长。在这个由生到熟的过程,照样是个毅力锻炼的过程。毅力强、实践久、悟性好,手笔可控,则此关可过。
第三,不同纸质的了解和适应。原则上从经济方便适用和由易到难两方面考虑,初可选用墨较不易涨晕的纸,比如报纸,还可用大张的水写纸,多备些交替使用。适应、熟练后可选毛边纸(山区手工制作的玉扣纸)。适应后,最后在宣纸上练习。萱纸无论颜色怎样,规格大小,性质就三种:生宣(薄)、夹宣(中)、熟宣(厚)。无论报纸还是水写纸的练习,一旦过渡到写萱纸,又得有个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运笔的掌控适应、墨和纸的反应不同的适应。就书写宣纸而言由易到难先夹后熟再生,又是一个适应过程。再实际书写中,常用夹宣。大字、榜书用熟宣、巨幅书用熟宣。生宣很薄,掌控得好,可写出山水墨韵功效。最后萱纸上试练整幅作品的布局,以及红纸对联的书写练习,都需有相当实践,才能习惯书写,习惯才能熟练。
第四,对不同性质笔毫的了解和适应。毛笔的制作历史悠久,产地多,种类繁多。笔毫软硬的选用训练。在软毫(羊、兔等)、兼毫(七业三羊等)、硬毫(狼毫等)三类中,初学可选兼毫,适应后选硬毫,适应再选软毫。通常写大字多用羊毫,软性铺得开,但掌控难度大。狼毫较不宜写在生萱上,狼毫硬,生萱薄,纸易破。
第五,对墨汁的了解和适应。古人无现成墨汁,只有墨条、墨块在砚台中磨用。古有磨墨童子专伺磨墨并为入室书童。享受科学发展的成果,今有现成的黑汁。常见的有文字墨汁,一得阁墨汁,书画墨汁等,平时练习都可用。用于装裱则选后两种。今有宿墨,初学者不一定用,待熟练后试用于夹宣生宣,墨韵效果更显。若居家固定用墨,可将瓶墨注砚适量,加水少许,用墨条磨匀更好,一是磨后墨色较亮,二是磨后挥豪较顺畅。若出门在外临时现场挥豪,则随遇而安因地制宜,能装清水,能装墨汁之器具即可。临场挥豪特别要注意墨汁的浓淡与萱纸的关系。瓶装墨汁有一定浓度,须适当调清水稀点。生宣可不调水,夹宣可适当调。熟宣则多加点清水。同时,挥豪速度生快熟慢,生稍轻,熟稍重。这类墨、纸、笔的协调居家可多练习、多体会。另外,在挥毫时,蘸黑的多少,随各自的习惯,要注意不能在蘸后第一笔形成墨涨墨,整幅作品多处出涨墨会影响作品的气脉的酣畅。一幅作品墨韵恰当,不露涨痕迹,呈现出气脉贯通的流畅美。 灵活
这个灵活是在上述方方面面熟练基础上的提升,包括运笔、点画、结体、行气、通篇等方面的灵活。
运笔的灵活体现在笔笔自信不犹豫,轻松自如,点画运行时的轻重与快慢刚柔收放信笔酣畅,笔锋在纸上的提按顿挫呈现出一种宛转悠扬的韵律美,如蹦跳欢快的舞姿让人心旷神怡。在结体上松紧有致,开合相宜,伸屈向北,顾盼有情;无论是横式、纵式、还是包围式结构,都能相互礼让,错落有致。正如启功大师所云“行笔如乱水通人过,结字如悬崖置屋牢”,结体既要紧凑、牢固,又要有灵气生动。行气,指书写时的横式或竖式,其一行当中字与字之间,从头至尾气脉贯通,无论蘸墨的次数或语群书写的更迭都不见痕迹,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通篇(幅)整体的灵气活络,无论行数多少,行行之首变化并都能引领全行,尾能地载承上,上下呼应。整篇的首启尾收,中间变化协调,竖式的欹正放收,松紧润湿,赽伏变化跌宕多姿,如优美的旋律,翩翩舞姿,耳目一新,沁人心脾。古典代表作有著名的行书天下第一帖王羲之的兰亭序,和行书第二帖颜真卿的祭侄稿。
灵活的笔法和结体适用于各种书体,特别适用于行书和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