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厦门大学
抗日战争时期的厦门大学□言迪
抗日战争时期,厦门大学曾举校内迁闽西长汀,前后历时8年8个月,期间厦大师生不仅在长汀留下了一段艰苦创业、务实治学、兴教爱国的历史足迹,而且也与长汀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同胞情谊。
民国26年(1937年),私立厦门大学改为国立厦门大学,时任校长萨本栋。“七.七”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是年11月,厦门大学全校师生在萨校长的带领下,跋山涉水,行程400余公里,来到长汀落户。
厦大初迁入汀时,设校本部于长汀县学(今城关中区小学)。在卧龙山麓东自育婴堂、西至中山公园(今长汀一中)周围的一大片坡土上,鳞次栉比地建造起嘉庚堂等一幢幢简易校舍,建筑用地共146.2亩(折9.75万平方米)。同时外租赁附近公房、民房,设置集贤、映雪、囊萤、笃行、求实、勤业斋等学生宿舍。另在北山麓深挖战时防空洞10余处。全校设文、理、法商3个学院9个系,有学生297人。
厦大迁汀期间,虽战时物质供应远不及需求,但厦大全校师生员工树立不畏困难的意志和艰苦朴素的作风,努力改善教与学的条件。基建物资短缺,利用杉木皮代屋瓦,用粗麻布当窗玻璃;没有电,萨校长就用自己小汽车上的发电机拆下来,配上变压器,指导安装电灯。学生宿舍、每间住4人,学校除配木床外,还给每人打造书桌1张和木橱1个。此时厦大教师队伍,群贤聚集,有国际知名的语言学家周辨时教授任外文系主任,著名数学家方德植任数学系主任,著名生物学家陈子英任生物系主任,中国诗词造诣高深的余赛老先生任中文系主任。厦大还选贤举能,延聘谢玉铭、傅鹰、朱家炘、黄开禄、肖贞昌、童国昌、施蛰存、洪琛、林庚、冯定璋、李昱、卢嘉锡、郑朝宗等著名学者先后临校任教。
同时,萨本栋校长提倡学术研究自由,并经常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亲作“有限差分之原理与应用”等学术报告,并邀王亚南、郭大力、李四光、薛笃弼、石延汉等学者赴校作学术报告。在汀期间,厦大先后编辑出版《巨图》、《唯力》、《厦门文摘》、《厦大丛书》、《厦大通讯》、《闽赣余话》等书刊。并在《汀江日报》(后改《中南日报》)上开辟副刊,由有名望的教授主编《科学副刊》、《经济副刊》、《教育副刊》、《商学副刊》、《语言文学导刊》等,在长汀城乡广为流传。对厦大本校及长汀地方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促成长汀城文风鼎盛,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均产生深远影响。陈嘉庚先生两次临汀视察,肯定“厦大有进步”。当时在全国大专院校学术竞赛中,厦大参赛者名列前茅,被誉为“国内完备的大学之一”,是战时中国东南最佳高等学府。厦大以其淳朴的校风,务实的教风和孜孜求知的学风得到教育界广为称赞。
虽然战时长汀物质条件极差,但长汀人民仍从各方尽力支持厦大,特别是食、住方面给予厦大师生极大的方便。此时长汀,中、小学师资缺乏,曾从厦大聘请许多教师和学生兼课。这些兼课师生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结合教学传播爱国主义思想,教学效果甚佳,使长汀中学每年都有几十名毕业生考入大学深造。另外,厦大师生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抗敌爱国活动,为路过汀城北上抗日的红军举行歌舞欢送会;在“草原社”发表宣传抗战的诗歌、散文和小说;参与“长汀县社会各界抗日后援会宣传工作团”;组织“抗敌剧团”、“铁声歌咏团”等。在长汀城乡公演《雷雨》、《放下你的鞭子》、《原野》、《再会吧,香港》、《升官图》、《中国万岁》、《打杀汉奸》、《燕京风雷》等十几出话剧,生动感人,轰动全县。深入民众,教唱《黄河大合唱》、《延安颂》、《松花江上》、《大歌》、《义勇进行曲》等歌曲;带动全县中、小学校抗敌文艺队伍纷纷走乡串街活动,宣传抗日。厦大法律系学生曾在汀建立法律顾问小组,为民众提供法律咨询,为受欺贫苦百姓伸张正义、出庭辩护。
厦大驻汀期间,学校设置不但没有削减,而且还不断发展。至民国30年(1941年),厦大扩为文、理工、法、商4个学院,设中文、历史、外文、教育、数理、化学、生物、土木工程、机电、哲学、经济、法律、金融、财会等14个系,学生增至634人,教职工有100余人。1945年,全校学生858人,教师和科研人员108人。
民国35年(1946年秋),厦大迁回厦门,将大部分房产、办公及生活用具、课桌和部分仪器分赠给长汀中、小学等25个单位。长汀组织县城中、小学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3000余人列队走上街头,手举红、黄、绿等各色小旗,敲锣打鼓,燃放爆竹,热烈欢送厦大师生返回厦门。
注:本文发表于2010年《长汀文史资料》作者:李福林(言迪) (作者单位:长汀县地方志编委办)
长汀什么时候才建厦大分校
回 勇者无敌 的帖子
勇者无敌:长汀什么时候才建厦大分校(2015-07-25 12:55) images/back.gif
提议不错1 好文好史料 厦门大学 建个厦门大学长汀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