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国 各 地 的 汀 州 会 馆
北京汀州会馆
北京汀州会馆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前门外长巷二条。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年),系福建省在京同乡集资修建的北京独一无二的福建风格的民间建筑。1984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汀州会馆分北馆和南馆二部分,隔街相望。北馆先建,有大小6个院落,房屋共50多间。中院为主院,有一座五开间的大殿,原为会馆的祠堂,供奉天后娘娘和会馆创建先辈的牌位。祠堂建筑相当考究并具有南方建筑的特点:梁、柱、门、窗全部用江南的杉木制作,屋顶起坡平缓,前廊后庑,廊内装修为一色花格子卷帘雕花门窗,廊顶露明天花,雕刻出象鼻形椽子,挑尖梁上有双象形蜀柱,梁头镂雕出天马、神牛等多种动物纹饰。整体建筑形制独特,雕工精湛,淡施彩绘,色调素雅。其他各院落也都各成一体,可谓院中有院。南馆建筑年代在后,为清代乾隆年间建成,其中也有大殿,内祀奉一尊硬木雕刻的文魁星像,其建筑不如北馆精湛,规模也较小。会馆里原存匾额、石刻碑记及雕塑等文物,均已散失。
苏州山塘街汀州会馆
汀州会馆属市区控制保护古建筑,原位于阊门外上塘街,本公司于2003年承担会馆的移建工程。根据文物法规则,修复如旧、保持原状。实施移建工程至山塘街历史文化保护试验段,得到了市政府及参加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福州台江汀州会馆
福州的汀州会馆,原来是长汀、上杭二县经营纸靛的商人所组织的“纸靛纲”,后由“纸靛纲”扩充为“四县纲”,再进而为汀州会馆。
马 来 西 亚 槟 城 汀 州 会 馆
马 来 西 亚 福 建 汀 州 八 县 同 乡 会 。
台湾淡水汀州会馆
台湾淡水鄞山寺,是座二级古迹,也是全台仅存的一座闽西汀州式的客家人古刹,奉祀的主神为定光佛。
清道光二年(一八二二),财力雄厚的淡水汀州人,原本与其它先民共祀福佑宫的妈祖,不知何故,与闽南人渐行渐远。汀州人张鸣岗于是出钱出力,发起兴建供奉汀州福神「定光佛」的寺庙,并以福建永定县的鄞山寺命名。
注重朴素、美观和实用的汀州人,在设计鄞山寺之初,除采用考究精美耐用的建材外,在整体的建构方面,还将左右护室规划为提供初从大陆内地来淡水谋求发展的乡亲暂时栖身的房舍,以兼顾「汀州会馆」的机能,没想到此一良善美意,后来竟成为该寺的一大特色。
汀州人的深谋远虑,使得历经百余年沧海桑田的鄞山寺,完整如初。更因有丰厚财源支撑,无论是传统屋瓦,或为作工精细、构图写实的碗片花鸟剪黏,或是木质、石材柱梁的维修,完全依古法更换和修护
杭州湾嘉兴的“汀州会馆”
嘉兴乍浦,雄踞于杭州湾北岸,历来为东南海疆要地,是人口密集,物产丰富、财赋集中的杭嘉湖平原的出海口。它东濒大海,具有“肩挑沪杭,背负太湖”的地理优势,又有四季不冻,常年作业的优良港湾,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天然良港。
乍浦,历史悠久,古称两浙重镇。唐贞元五年(789年)已设有乍浦下场榷盐官,会昌四年(844年)置乍浦镇遏使。宋、元时蕃舶辏集,居民成市。元朝末年置乍浦市舶司。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信国公汤武筑乍浦城。清顺治初,设重兵防守。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重开,乍浦辟为我国东南沿海十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设“洋务衙门” (俗呼洋衙门),其北侧尚有“洋货场”遗迹。乾隆年间在南门外萧山街设“乍浦海关”。随着乍浦港商业日益繁华,与乍浦通商贸易的有广东、福建、台湾和温、台、宁、绍等地,也有日本、琉球、安南、暹罗、爪哇、吕宋、文郎、马神等国和地区,重振宋元雄风,成为我国东南滨海的大都会。 靛青会馆,俗名“鄞江会馆”,位于乍浦南门外总管弄,创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供祀护洋女神天妃。乾隆十四年(1749年)汀州商人何元瑞等复建,又名“汀州会馆”,为专营靛青染料的闽籍同乡会馆,后由温州帮同乡继承。每年天妃生日公演京戏。
闽北山区武夷山的——汀州会馆
天上宫位于武夷山九曲溪畔的星村黄花岭上,规模宏大,气势非凡。据资料显示,该宫始建于康熙三十九年,至康熙四十八年竣工,历时十年。这是一座仿宫殿建筑,“天上宫”匾额为竖匾。据说,当时只有皇宫才可以用竖匾,因为妈祖为御封天后,所认也用竖匾。匾额上雕有“阴阳太极”图案。因妈祖于嘉庆七年(公元一八0二年)被敕封为“天上圣母无极元君”,这砖雕门额用“太极”图案和“天上宫”额名标明妈祖的封号。额名上的龙凤装饰是凤在上而龙在下的独到构思,表明了妈祖的显赫地位。
“天上宫”为闽西客家首府汀州人集资所建,原为汀州会馆。因为星村自古是武夷山的茶市,武夷岩茶顺九曲溪水运经闽江入海。为保证行船安全,须仰赖妈祖庇佑。所以当年汀州人建这所会馆时,就建有妈祖殿,供奉妈祖神像。随着汀州人迁徙足迹的延伸,天上宫妈祖信众从闽北走向天南地北,遍布海内外。天上宫历经数百年沧桑,在十年动乱中再遭重创,已显得破落不堪。二00一年底,由海内外信众集资按原样重新修葺。走进大殿,只见大殿上的大部分木柱是原来的,部分因受虫蚁蛀蚀更换新柱,大殿中央,一座用千年含笑树雕刻的妈祖神像含底座高六米,为全国妈祖木雕神像之最。殿中保存一只为康熙四十八年宫殿落成时铸就的香炉,这只香炉在“文革”中流失在农民家中,不久前由宫庙收回,现成为镇宫之宝。
天上宫不仅是一座妈祖庙,其建筑风格独具一格,也是一座古建筑的精品。大殿是仿宫殿式建筑,分为大殿、后进偏殿、左右廊,周围砌有风火墙,正面是砖砌牌楼式门面,砖雕门面浮雕着神话人物与龙凤花鸟,额门后,大殿前建有戏台。木雕精雕巧镂,采用圆雕、透雕、浮雕、缕空雕、嵌入等多种工艺,令人叹为观止。从外观看,整座宫庙别出心裁地为船形建筑,据说地下排水沟是接九曲溪构建,意为妈祖坐在船上行走九曲溪上保佑溪流上往来行船的安全。
按原样重修一新的天上宫屋顶为双重飞檐,中间矗立着一座保存完好的原来的黑色古塔,两旁舍廊雕刻精致,重新刷红镀金,显得金碧辉煌。据管庙人介绍,现在来武夷山旅游的台胞络绎不绝,他们来到星村后,都要到天上宫朝拜进香,香火一派兴旺,天上宫妈祖神像也为此被称为“闽北妈祖”。
还有福建北部的建阳县徐市镇汀州会馆。
上海的建汀会馆
上海的建汀会馆——( 因是建宁、汀州两郡商人集资所建,故取名为建汀会馆)
明清时期,上海是全国土纸集散中心,产纸省份几乎都将各种纸品运到上海,再从上海运往各地。生产土纸的原料是竹,福建北部盛产竹,福建的土纸也曾行销沪上,主要有毛太、毛边、海纸等种类,大都由上海部分木行和笋干行、土糖行等采办主营货源时,顺便运来上海售予纸行。福建纸业一有风吹草动,上海的纸价就飞涨。可以想见上海闽商的纸业也形成一定的气候。据史料记载,嘉庆初年,福建上杭人士曾辛叔、王耀先、傅晋三、杨学祥等在上海南郊置地创建义冢,又在董家渡西普陀桥北构屋数间,祭祀天后并联络乡谊,取名同庆堂。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永定人士苏升、上杭人曾辛叔、建宁人张镜秋等,从纸、棕各业抽厘,购得上海城南翠微庵西南(今斜土东路、三门峡路)田地十多亩建义冢,并于冢侧构筑会馆,供奉天后。建筑工程延续了三年,因是建宁、汀州两郡商人集资所建,故取名为建汀会馆。正殿奉天后,左右为办事室,旁边建殡舍并有宴会厅和先董祠。据建汀会馆财产纪略碑考察,会馆亦有相当的实力。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上海南门外驻扎着李鸿章的淮军,建汀会馆曾作为淮军行辕,李鸿章专为会馆题有“筹笔地灵”匾。淮军走后,因堂庑多损坏。苏升又倡捐修缮,恢复了旧貌。光绪九年(1883年),再一次进行整修,并改订章程,主要是筹籍经费的方式有所改变。由于建、汀各邑来沪人数增多,经费逐渐有些提襟见肘,以往以月捐筹款方式显然已不行,馆董苏绍柄集永定邑人立龙冈会集捐生息,除每年贴补会馆经费外,还要资助落泊回籍之人和捡骨还乡之魂。今天我们已无从寻觅建汀会馆的痕迹,民国时期建汀会馆已停止活动,房产及义冢为同仁辅元堂收买。
温州汀州会馆
旧时商业活动中有帮派的组织。清末到民国时期,在温州市场上较占势力的是宁波帮和福建帮,人称宁波帮为财神,有"无宁不成市"的说法,并且有同乡会和会馆的组织。温州很早就有福建、汀州等会馆。商旅云集,会馆成了客栈。
沙县一中 —— 汀州会馆
1943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国家抗战建国需要人才,省政府下令“从三十二年起,各县普遍设立一所初级中学”。沙县国民政府委托县参议长杨高堂、教育科科长康幼亮、小学校长茅乐灿等人组织复办沙县初级中学,特聘省立沙县师范校长严格为助理。经过三个月的筹备,遂告就绪。7月省教育厅委任陈开瑀为校长,陈因故未到任,县府改委严格兼任沙县县立初级中学校长,正式启用“福建省沙县县立初级中学”钤记。8月,浙江青田人刘勃奉省教育厅令到校主持校政。当年招收三个班学生166人,聘任教师8人,于9月1日正式开学。校舍借用汀州会馆(现城一小学校门口对面的城关粮站)。 (文字来源网络)
赞,太赞了,好全啊 涨知识,感谢分享 北京汀州会馆很有特色! 感谢分享! 感谢分享 增知识,好分享! 很齐全 好介绍。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