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州名祠文化:福建汀州林氏及总祠(家庙)概况
福建汀州林氏及总祠(家庙)概况福建汀州林氏是中华林氏大家族的重要一支,后裔除散播汀州八县及周边外,还繁衍到华东南、华西南及其他海内外各地,现汀州城仍保留有全城各姓家祠中最大的汀州林氏家庙,汀州河田仍保留有大量的宋元明清各朝代林氏祖墓。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jpg
历经千百年风雨沧桑的汀州林氏家庙为汀州林氏的延续总祠,系汀州林氏后裔敬祖祭天,敦亲睦族,砥心砺志的圣地,也是迁徙海内外的汀州林氏宗亲寻根谒祖、联络交流及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每年春分,汀州各地及外迁江西、浙江、广东、四川以致其他海内外地区的林氏后裔在前往河田祖地扫墓之前,都欢聚于此,举行隆重的祖祠祭祀活动。中央苏区时期,作为地处苏区中心城市汀州市特殊区域的一座林氏建筑,由于苏区第一个赤卫队长汀赤卫队及其林俊队长的原因,这里还成为红军的一个重要据点,朱德、林彪、张鼎丞等曾多次莅临工作。该家庙始建于南宋,系汀州林氏为纪念上祖遁民公及唐代汀州别驾、著名的《无鬼论》作者林披公所建,此后历有拓修,明清时期,又由汀州回龙伯十郎长子七祥公等发起重修。此建筑座落于世界客家首府、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汀州城区店头街侧连五通街43-44号,坐北朝南,主体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为二进二摆及前坪后园组成的典型客家围式建筑,主要由门楼、前围、前坪、桅杆、正门、下厅、天井、侧厅、上厅、厢房、神龛、天子壁、左右横屋、侧连天井、侧厅、古井及后围屋等部分连横构建而成,厅堂内12根落地木质大柱,高举庄严,大门麻石镶嵌,阴雕行书门联“鳯起龍山翠擁長林培木本,蛟腾鄞浪澜廻济水浚泉源”,告诫子嗣勿忘龙山祖德、汀水祖源,门前石狮日夜守望着福德林氏兴旺发达,子孙延绵,虽年久残破,几遭劫难,却仍可见其雕梁画栋,布局考究,气势雄伟,具有重要而丰富的历史、文化、科学及艺术价值,于2009年确立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jpg
汀州林姓源流久远,历尽沧桑,同门之裔,主分四脉:一脉为后周恭帝柴(林)宗训后裔,现主要分布于汀州及其南部杭武永各县各地以及海内外地区;一脉为唐天宝时汀州别驾林披公之十四世后裔林季昌公子孙,现主要分布于汀州周边及其他海内外各地;一脉为林披二世林蕴后裔林文德系,现主要分布于汀州周边各县各地以致其他海内外地区;还有一支,为禄公之二十世裔孙北宋大理寺评事寿公之四世孙积公定居汀州所传。同时,亦还有一批在其他各种历史情缘下入迁汀州及汀州属县的林氏宗亲,如宋隆兴年间(1163—1164年),有伯七郎从兴化府莆阳(今莆田)迁入汀州上杭县城,居雷坪(现杭中路)、学坪(现解放路)、西门官路上,祖祠在东门石牌岗(原农械厂址),堂号“集德堂”。又如宋嘉定(1208—1224年)进士林伯玉,授任汀州连城教谕,将家眷安置于连城揭坊,生三子:长六四郎,次伯十二郎,三八十郎;六四郎先居连城庙前街,至景定年间(1260—1264年),因受廷兵蹂躏,迁至连南新泉陈屋坪(现称林屋坪,六四郎即为始祖);伯十二郎留居揭坊(连城城郊),其裔孙散居城区;八十郎则先迁林坊,后迁壁州。又有九牧二房林藻之孙林翱,传三世直门生十五郎(闽林二十二世),因避宋末战乱,从福州甘蔗迁至汀州连城莒溪壁州定居。又有原居福州林埔的林祖诚,因知遇任职福州临江路的汀州连城乡贤许景辉(授武略将军),遂续配其女儿许四娘,元大德元年(1297年),为避金元乱日,许景辉便携婿迁入连城城郊连阳定居,林祖诚成为连阳始祖。连城林坊乡始祖佰八(九牧林晔后裔),先居剑州(南平)虞栏阁,宋末,因避战乱隐居汀州清流螺村南山下,后徙居清流李家乡林家城,元泰定元年(1324年)携子六十郎迁入连城南顺里水西半径堡(今林坊乡)定居。又如明溪归阳始祖朝生公,乃九牧长房端州刺史苇公之玄孙,其后裔林积洋于南宋景炎至祥兴年间(1276-1279)由福州闽侯迁汀州归化(今明溪),再迁建成宁洛洋、器村等地;林积洋有3子,其长子林梁旺又生有4子;林梁旺的次子林美发迁居明溪城郊、龙湖,三子林美贵的后裔迁居永安、沙县等地。又如南宋时,晋安闽林第二十二世林显荣,字清香,进士出身,宋理宗时(1225-1264年)为瀚林院编修,其祖始居侯官,后迁莆田,又迁居宁化县石壁村林家城(广东蕉岭《林氏族谱》)。还有诸如明清时期从福州南台迁入汀州府前街的林天顺族人。等等。现汀州林姓,在总堂号“西河堂”属下,还有济南堂、九牧堂、十德堂等分支堂号,据不完全统计,主要分布于汀州各县以及闽汀周边、江西、浙江、广东、四川、台湾、东南亚、欧美各地,人口达500多万,涌现出了林披、林文德、林宗仁、林其年、林则徐、林彪、林接标、林伟、林默涵等不胜枚举的政军领袖、学界泰斗、工商巨子、行业专家。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6.jpg
相传,唐宋时期,汀州河田一带林木葱茏,气候宜人,在“逢林兴林”机缘的灵通呼应下,这里居住的大量人口皆为“林姓”,集镇稠密之区,亦自古有“林半街”之称,从而,以“林”毓“林”,“林”“地”相生,自是林茂草丰,林氏繁兴。不料,元末至正26年(公元1366年),在长期民族矛盾尖锐激化、人民反抗四起的背景下,因侵袭山林、争夺水源、修渠灌溉,一外姓宗族反复折腾强行破坏了林姓山林,并挖开了林姓祖坟后心(关于此事,还有白天挖开、夜晚复原、七天七夜无法挖通、后对方连夜监守、听得土地公公“不怕你锄头千千张、只怕你马屎醠砻糠”的天言、依此施行、才终于破机挖开的传说——概再旺盛的林木地气,也经不起烟熏火烤,更何况是加入了浸染着蒙元战血的“马屎”),由此发生争斗。而汀州官府处理时不知机缘,偏袒不公,激化了矛盾,迫使本来对元廷不满的(宋末河田望族林文德族众就是参加文天祥抗元,最后兵败境绝,与陆秀夫等一道陪随幼帝跳海自尽,尸骸归葬河田五里岗“田鸡浮塘”的)林姓宗亲激愤而起,群聚对抗,纷乱中打死了知县郑从吉。由此,朝廷借机降罪,要将河田纵横八十里的林姓灭族根除。当时,朝廷下诏,要“林木尽烧,石头过刀,除林务尽,不留毛草”。于是,林姓宗亲只好连夜奔逃,转徙各方,来不及安置的,只好改作“木子”他姓以避灾难。而相当一部分宁死不屈或躲避山林者,则被无情砍杀,纵林焚烧。造成纵横八十里内火漫血河、河田林姓族群转瞬衰败以及林木被大片焚毁、土地大片被抛荒的悲壮结局——而“毛草兴,林木旺,不到头时东西南北远近看”的祝勉寄语,暗含了多少玄理机缘,则只得由人们去推测回味了——有人也由此引发出许多“应验”,诸如说河田之所以水土流失,就是因为杀了太多姓“林”的,坏了天机……但同时,也由此造就了汀州林氏的广泛延播,形成了后来繁兴海内外的万幸局面——据说一些迁到福州南台的宗脉,融合发展成了商贾富庶的泱泱大族,还留下夸耀歌谣曰:“福州南台,十万八千家,一家有犁耙,不是姓林家!”
如今,汀州林氏家庙正大力推进修复,我们相信,有海内外各级各界的关心支持,有广大宗亲同胞一如继往的协力相助,此一珍贵遗迹一定能异彩重光,汀州客家敬祖穆宗、奋发有为的宝贵财富,一定能永续延传。
据传,汀州林氏是汀州城家庙宗祠最多的姓氏,直至近代仍保存有30多座,其中汀州回龙林氏七祥公之兄友祥公发起重建的南大街林氏宗祠占地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曾是汀州城规模最大、建筑最精美的宗祠;而汀州策武林田湾,则一村所建宗祠就占了汀州林氏宗祠的半数。现在,除汀州林氏家庙外,汀州城还有五通城门内侧、横岗岭老古井坎下、水东街、三元阁、东大街等多座林氏家庙,各地聚居村落名祠家庙也为数可观。
(本文原载《古韵汀州》杂志,作者林文清) 做好名祠古墓文章,辉耀客家首府旗帜! 汀州客家各姓氏共同组成汀州大家园,宗祠、会馆、庙堂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召唤强劲,是汀州托举客家首府品牌及拉动凝聚发展的天然无尽资源,确实应该大力开发利用好! 感谢分享 楼主总能写出大块头文章 感谢写出这么好的文章,也为自己是林氏后代而骄傲。 感谢分享 谢谢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