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的伏虎禅师由来******
伏虎禅师俗姓叶、名惠寬。俗名已佚,生年不详,卒于公元962年。是宁化县招得里(今安远乡)叶岭人。他生于五代末,父親叫叶千益,母曹氏。据传禅师降生之日天降雨花,很有祥兆。年少时克尽孝道。后来在安远乡伍家坊稠路村左边天华山中创立佛庵,即今叫螺丝庵。笔者专程前往宁化县安远乡的稠路村进行田野采访,受到安远乡分管宗教的张书记和伍家坊曾主任的热情款待。据村中八十岁老人吴用邦述,稠路往螺丝庵方向行三里许,有一大坪,叫叶坪。早年曾有人居住,如今道路淹塞,四周茅草蓬生,有些地方要低头甸行才能穿越;但墙垣尚存砖瓦依稀,说明此地确有人居住过。遍查宁化安远乡,其他并沒有叫叶岭或叶坪的地方,唯有此处曾叫叶坪,且这儿距禅师创庵的地方不远。所以笔者认为这叶坪就是禅师的出生地。
螺丝庵的道路尤其险塞,其山如螺丝盘旋状,故名之。庵上的天华山,远望瑞云围绕,祥光普射,正是出仙入道的好地方。禅师创庵后,庙产颇丰;有竹山和菜地等。解放后比丘尼释德义曾住持螺丝庵五十余年。文革时遭毁,释德义被赶下山。八十年代重建,据稠路村老人回忆,当时明溪、水茜、大洋等地均有人前来烧香拜佛;近年,因此庵无电无水,释德义也已仙逝,无人住持打理,所以道路重新淹没,此庵已经没有香火,房屋破败不堪。据当地老人说,释德义仙逝前把许多银元用瓮装好埋于庵后以待后人重建庵堂之用。
此庵原先供奉禅师像一尊,但在时间的长河中不知去向。
据说,螺丝庵风水扱佳,禅师当年与另一仙人南庵公同时看中此处风水,禅师先往将一枚铜钱放在后来建庵的中心位置;(公元945年禅师看中汀州平原山风水,也是将开元铜钱七枚置放其中)几天后南庵公赶到,将一根茅草也放在中心位置,正好插入禅师置放的铜钱眼中。二人逐争执起来,找来中间人调判。中间人判曰,禅师先到所以茅草可以插入铜钱眼中,南庵公后到所以铜钱无法置入开叉茅草的尾部。由是,南庵公只得去他处另择观址。
禅师在稠路村左首十余里的天华山下建螺丝庵后,香火颇旺,田产也丰。笔者在稠路村釆访,村人多人告知,禅师在此建庵后在山中捡得幼虎一只,飼养多年,禅师诵经打座时此虎也在旁聆听,似解佛经禅理。一日,忽然走失,无处寻觅。多年后禅师在平原山濳修,听闻水东街白昼猛虎伤人,官府张榜悬赏,未能有人将其降伏。禅师闻得怱忙赶往,果不其然,正是当年走失的虎。禅师一声大喝,孽牲,还认得我吗?,老虎即刻俯首贴耳,跪伏在地。禅师从容跨上虎背疾驰而去。从此禅师声名大震远播赣、闽、粵。伏虎之名不径而走,这就是伏虎禅师称呼之由来。
其实,降服老虎的故事古已有之。如来佛祖座前十八罗汉中的伏虎尊者,梁武帝时的无名僧,宋朝时的大扇和尚,隋代的法响和尚,在江苏泰州济川的延龄村,那儿甚至也有碰巧称为广福寺的,也供奉着伏虎菩萨。这些无不透露出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向往。
笔者遍访稠路村老人,得知方园几十里路内没有姓叶的村庒,禅师的族人不知所踪。稠路村人皆姓吴。相传来自江西南丰县,稠路人夲非吴姓,相传有一富户员外,膝下唯一千金,却与南丰来的吴姓长工相爱,员外索性把长工招赘为婿。员外去世后,长工令子女恢复吴姓。吴姓繁衍后代,人丁兴旺,逐渐吞并原姓。员外姓氏已不可考,但笔者怀疑员外或者姓叶。惠宽禅师举家迁汀州,故居叶姓族人却在吴姓的繁衍中淹沒也是在情理之中。
稠路村往螺丝庵半道叫曹家坪,古时有人居住,顾名思义曹家坪人自然姓曹,宁化县志载禅师之母为曹氏,笔者忖度禅师之父叶千益娶曹家坪人之女为妻呢。
公元736年,即唐开元24年,唐玄宗诏令天下各州均建一寺,且都以开元命之;所以全国各地的开元寺比比皆是。汀州开元寺,也是汀州第一寺。宁化属汀州,禅师在公元934年至936年在开元寺为僧。
此后禅师遍访诸方丛林。公元945年禅师路过长汀平原山;见山左有龟峰狮石,于是登山 观看形胜。布下铜钱七枚。(临汀志)载,‘蹑其巅,以开元钱七为开山兆。有樵者拾其一以归。诘朝复返故所,耆老欢传。咸其敬慕,程力督工。为创庵,名曰普护’。
但平原山在公元936年即有庵场。9年后禅师创庵。应是规范庵制,开创主持。如今长汀乡下尚有许多沒人住持的庵场。笔者不但喜游海内外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也喜欢遍寻长汀境内的高山流水和寺庙庵堂,甚至穷乡僻壤、荒沟野谷。知道如馆前云霄山,宣成陈坑的寺庙便没人住持,笔者在那儿游历时,当地父老还托人遍寻僧人住持呢。
普护庵山高无水,行人苦渴,在庵侧吊军岭,禅师觅得一石壁裂缝,以钖杖叩击数声,泉流如注,终年不竭,至今清泉长流。从此平原山流传着平原三宝、穿底石臼、佛祖座庵、伏虎镇妖、平原不平等许多故事。在此不再赘叙,笔者将以另文行之。
正是禅师在平原山创庵那一年,有老虎在水东街出沒,却被禅师作法降伏跨骑而去。
又传说禅师庵外常有猛虎因饥饿而长哮,禅师每以饭飼之。此虎常来庵外跪坐听经。在蛮荒时代,虎患猖獗。于是禅师前住汀州之莲城、清流、宁化各地,教化虎蠎,降伏妖物。禅师领悟佛家要旨。以慈悲力驯服虎豹,以佛理戒之。于是伏虎禅师声名大噪。
公元949年,汀地大旱,农夫无法耕作,邑中长者上平原山请禅师建坛祈雨。禅师在龙潭侧建坛祈祷,禅师端坐木柴之上发愿道;‘如果天七日不雨,我愿自焚以祈上苍怜悯’。(古时祈雨常有僧人自焚以感应苍天的故事)第七日仍然赤日炎炎,禅师大呼举火,众人愕然失色,片刻后天边乌云翻滾,大雨倾盆。据(临汀志)载,‘祈雨时,结坛于龙潭侧,七日不雨愿焚其躯,及期旱如故。师延跌坐,命厝火于薪,众骇愕。火未及燃,油云四起,甘雨倾注。师日,未也,水流束薪乃己,未几,果然’。
禅师在公元962年农历9月13日园寂于汀州平原山的普护庵。因修行得道,留有舍利于人间。徒众塑其像于庵。此庵香火旺盛,禅师婁婁显灵,有求必应;求阡拜佛之人络绎不绝。为纪念伏虎禅师,每年农历9月13日,汀州举行庙会。把伏虎禅师像从平原山请来汀州城,以彰汀城之祥瑞,以佑汀民之平安。形成汀州著名的9月14庙会。几经变化,后来的9月14汀州庙会被赋于经济和政治功能经久不衰。
公元1070年普护庵改为寿圣精舍。公元1137年汀州太守欧阳程以其功绩上奏朝庭,宋高宗赵构封禅师为浄戒慈应。公元1167年宋孝宗赵眘賜平原山庵名为广福院加封禅师灵应二字。公元1177年加封威济二字,公元1184年又加封普惠二字。禅师被朝庭四次敕封最后为威济灵应普惠妙显禅师。
公元1174年郡守迎武平均庆院定光禅师真相来汀,复于平原山迎伏虎禅师舍利子来汀。于州衙后共祀。并创建了定光寺。从此定光与伏虎作为客家人的保护神在许多寺庙比肩而坐;定光称为老佛,伏虎称为二佛。伏虎禅师信仰也远播粵东、赣南和台湾等地;迄今南平、三明等地的精庐,二师差肩而座必不相舍。此后每有匪寇侵犯州郡,禅师与定光并肩巡城。还叮嘱守夜者警戒。
明嘉靖年间,沙县邓茂七攻打汀州。伏虎与定光端坐城头,将脚伸长竟能在护城河洗涤。邓茂七等惊骇不已,即刻逃窜。
据元代刘将孙的(洞天岩志)载。清顺治三年,大图京率兵至汀,有二位僧人晋见曰;城即开,幸勿伤民。言讫消失。第二天又见这二位僧人从卧龙山颠往下洒水,深感诧异,百姓曰;‘此定光、伏虎二禅师也’。大王所见或是他们显灵。大图京半信半疑,到定光寺一看,所见僧人与佛寺中的定光、伏虎塑像相同。始信,逐命人重修庙宇。
相传宋真宗时,有一次在京都设宴请全国高僧,在皇帝靣前无人敢坐。伏虎禅师姗姗来迟,进殿后就大大方方的在真宗前落坐,真宗感到惊讶,问道;‘大师从何处来?几时起行’?禅师答曰;‘今天早上从汀州来’。真宗不信,又问;‘汀州太守是谁’?答道;‘胡咸秩也’,宴毕,真宗故意请禅师帶些斋饭赐给胡咸秩。斋饭带到汀州还未凉,胡咸秩惊诧万分乃上表 谢恩。真宗接到表文后始信禅师非等闲之辈。
伏虎禅师通晓佛理,又将闽西当地的巫术和道教文化融合为一体。开创了自成一系的闽西伏虎文化。客家人远徏粤海、台湾。所以伏虎文化也远播海内外。笔者在泰国就親见定光寺。里靣供奉了定光和伏虎两位禅师像。禅师作为汀州的保护神。广言之,成为客家人的崇奉真神而流传于海内外的客家地域,成为客家人的神祖之一,被广为祭祀。
修 松2015年9月11日
汀州广福院
大雄宝殿
禅堂
伏虎供像
伏虎道场右侧的龙藏寨形胜
龙藏寨上的一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