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实用:高考志愿填报的N个为什么
填报高考志愿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考生和家长非常重视,招生管理部门、高等学校也很重视。 说到底,考生填报高校志愿是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表述,是表达个人专业意愿和选择理想职业的权利。考生填报的志愿在招生录取中是招生管理部门网上投档和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十分慎重,要珍惜这一权利。填报志愿又是十分具体细致的事项,志愿填报是否正确、得当,会直接影响到录取结果。因此,每个考生务必认真、谨慎,切不可草率从事。 1 填志愿前应了解些什么?-要了解办学条件和水平
从学校的隶属关系来看,有的是国家部委所属大学、有的是省市所属大学,由于隶属关系不同,其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招生范围等都有所不同,办学水平也有所不同。除了看隶属关系外,还要从一所大学是否是“211工程”学校,是否是“985工程”学校来分析。目前在我国,30多所进入“985工程”高校都是出类拔萃的高校,而进入“211工程”的高校也仅有百所左右。此外,学校的师资水平和重点学科的数量,是学校办学水平的直接体现。代表师资水平的数据包括院士和大师级人物的数量、作为未来院士预备队的“长江学者”的数量、博士生导师的数量等等。国家重点学科是经教育部对各个学校相同学科进行严格评审,将排名前一、二名的命名为重点学科,由于重点学科周围必然有一个高水平的相关学科群作支撑,因此,重点学科越多,说明这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越高。
-要了解各专业的真正内涵
选择专业不能仅看哪个专业名字新潮、前卫、好听,而应该对专业的内涵进行深入了解。在咨询时一定要认真咨询专业是研究什么的,学哪些课程,将来在哪些领域就业,以往就业率如何,未来的社会需求怎么样,招生计划多少,过去几年的录取情况,以及这个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水平,所在学科是否具有硕士点和博士点,这个专业有哪些名师等情况。了解这些情况后,才能有针对地选择专业。
-要了解近几年录取分数线
每个学校每个专业都有一定的分数要求,成绩达不到分数线是不能被录取的。但高校每年的录取分数线以及各个专业的录取分数线都不是在录取前人为划定的,它是由这所学校在某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招生计划数,该省(直辖市、自治区)报考这所学校的人数以及报考这所学校考生的高考分数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是经过招生录取这一环节自然形成的结果。报考的人数多于计划数而且成绩又高,那么录取后的最低分数线就会高,反之则相反。因此,以往的录取分数线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要了解录取的有关政策
高校每年的招生政策以招生章程的形式向社会发布,填报志愿前,考生要认真了解有关学校的招生章程,对其中录取规则等核心问题加强研究和咨询。录取规则包括对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分数级差、对加分和降低分数要求投档考生的处理、有无相关科目成绩或加试要求等内容,也包括专业培养对外语语种的要求、招收男女生比例、身体健康状况要求等与录取相关的要求。 2 填报志愿时如何扬长避短?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苟求。此言精辟地阐明了扬长避短的深刻道理。对选填志愿来说,如某考生裸眼视力好,就可报考军校和驾驶、轮机等专业,这是扬长。反之某考生有色弱,却报考电子通信类专业;某考生能言善辩,文笔流畅,但数学不好,不报文学、新闻,却报财经、会计,这是扬短,以自身的弱项去参与竞争。
因此,首先要了解准备报考的专业及学校,其近年来的录取分数线与录取比率,该校有无特殊要求,对其情况有个基本了解,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其次,要对自己的高考成绩有个合理定位。既不要定得太高,也不要定得太低;还要考虑自身身体条件是否受专业限制。
在这个基础上再确定自己的战略。即不要以自己的弱项去填报有限制的专业,而要将自己的长项突出出来,并把自己的水平合理地融进整个志愿体系,这就是扬长避短。 3 选择学校重要还是选择专业重要?
学校与专业关系密切,考生在面临学校与专业的选择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种情况:
(1)学校实力很强,该专业的教学实力也很强。
(2)虽然学校综合实力较强,但该专业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却较弱。
(3)学校与专业的整体情况都不佳。
一般来说,专业对考生来说相对重要一些。这是因为,高等院校是由许许多多的学院和学科所组成的,一所学校的实力是由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对考生来说,最关键的是要学到真才实学。因此,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就业方向、学籍管理等方面情况的重视,就显得更为重要,毕竟这些是最为关键的。当然,学校的整个学习氛围、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也很重要,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些都将隐含在专业学习中,如果学校条件再好,专业教学较弱,也无法掌握真本领。
当然,在填写志愿时,能将学校选择与专业选择结合起来就最好了。另外,选择专业时还要注意到一点,即此专业在该学校中开设时间的长短。在选择那些开设时间较短、与学校整体不太和谐的新专业时一定要谨慎。 4 为什么要特别注意填好第一志愿?
在填报志愿时,选择好每一批的第一志愿院校是非常重要的。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自主权的扩大,考生的志愿得到进一步尊重,第一志愿的重要性及其作用就显得非常突出,显得举足轻重。当第一志愿生源比较充裕,达到和超过招生计划时,招生院校就不再录取第二、三、四志愿的考生。一般来说,招生院校为了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总是乐意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近几年来,招生高校在本市录取第一志愿人数占了录取数相当大的比例,一般情况在85%至90%。其中第一批重点高校录取第一志愿的人数比例最高,本市高校高达98%以上。考生对自己不能估计过高,也不要估计过低,要恰如其分地慎重选择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高校作为第一志愿填报。 5 如何把握志愿填报的“坡度”?
填报第一志愿非常重要,但并不意味着第二、三、四志愿无关紧要,可以随意处置,更不能视为可有可无。要求每个考生都选准第一志愿院校,都按第一志愿“百发百中”地被录取,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近几年,高校录取第二、三、四志愿的考生仍占一定比例。录取时绝对不可能出现全部招生院校(专业)第一志愿人数都超过招生计划数的状况,总是有一些院校的第一志愿人数不足,还要从第二、三、四志愿的考生中顺序挑选录取。那么,在同批次志愿中,为了增加录取的机会,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要处理好志愿顺序的“坡度”。
所谓“坡度”,是指同批次录取中不同层次的高校,由于对考生的实际要求不同,加之考生的水平不一,报考人数与招生计划的不平衡,以及在录取的具体标准上存在差异所形成的。当然,这个差异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也会发生变化。要注意“坡度”,就是在填报志愿时要避免同一层次的志愿互相“碰撞”。填报志愿时,不能把多年来报名人数多、录取分数高、层次相同的院校按顺序填报,否则非第一志愿就不能起作用。考生所填的同批次志愿中,第一志愿应当是录取“层次”较高的学校,其他志愿应由高到低顺序填报。为此,考生应了解每所院校的“层次”,以便了解情况,心中有数,使自己所报考的志愿顺序形成一个从高到低的“坡度”。
要提高录取“命中率”,不但填报的学校志愿要有“坡度”,填写同一学校中的几个专业也应有“坡度”。在以往录取中,有的考生成绩高于他所选填的学校志愿的最低录取分数,但结果未被录取。究其原因是所填的几个专业录取标准都比较高,其成绩没有达到所填专业的要求,又不愿专业调剂,这就是通常说的“填报志愿中专业选择偏高而且没有坡度”,因而未能被录取,这是很遗憾的。 6 高考志愿为什么要分两次填报?
为了提高第一志愿的有效率和符合率,使考生在每一批次的录取率有进一步提高,同时,也为了提高高职(专科),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录取报到率,本市实行高考志愿分两次填报的招生办法。
第一次在高考前进行,填报的是全部本科志愿和提前招生的军事、公安本、专科志愿,填报时间在2007年5月1日~5月8日;第二次在本科录取结束后进行,填报的是高职(专科)志愿,填报时间在2007年7月底。在填报高职(专科)志愿时,考生已知晓了自己的成绩,可根据自己的成绩选择适合的院校和专业,放弃高职(专科)志愿的,可以不填报。 7 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
考生在选择填报志愿时,要实事求是,全面地衡量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水平,按照德智体美诸方面条件恰当地选择志愿填报。既不要好高骛远、随意拔高,以免“一落千丈”,影响自己的录取;也不要妄自菲薄,一味地求稳,求保险,过分降低自己的志愿要求,这样对本人学习和国家选才都是不利的。
在衡量自己的实际水平时,在智育方面,除了需要估计自己的高考水平外,也应该综合估量自己在中学的学习成绩,以及个人特长、参加市级以上学科或科技竞赛的成绩等情况。
在以高考成绩为基本依据的前提下,个性特长也是衡量考生实际水平的一个参考依据。比如,一考生在市级以上的计算机比赛中得过奖,那么他如果报考计算机或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就较为有利。
在德育方面,考生在中学的实际表现是通过学校评语等材料来反映的。此外,也要参考中学阶段是否已加入共青团,是否担任过校或班级的学生干部,是否获得过校级的荣誉称号,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和社会实践中的表现等等,在衡量自己的实际水平时考虑进去。
在体育方面,首先考生在中学期间体育成绩必须及格方能报考。其次考虑本人的体检情况,根据招生院校及专业对身体状况的要求,适当地填报志愿。
在衡量自己的实际水平时,切不可只注意高考成绩一个因素,而忽视对德智体美各个具体方面的综合因素。否则,就会造成选报志愿失当。
从以往几年高校实际录取的情况来看,有的考生高考分数比较高,而且上了重点院校的录取投档线,但由于志愿填得不当,或者志愿填得过高,或者都填一些“热门”专业,以及体检上的专业限制等,结果与自己的志愿失之交臂。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衡量自己,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8 为什么要慎重填写好每一批志愿?
在招生录取中,每一批高校录取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一批录取完成,未录取考生的电子档案经整理后重新进入下一批院校录取投档,开始新一轮的录取工作。认真而又慎重地填好每一批的每一个志愿,就能增加自己被挑选和录取的机会。考生不能过于自信,只填报某一批次的志愿,而不填报其他批次的志愿,为了增加录取机会,要认真填写好每一批志愿。 9 如何看待“热门”和“冷门”专业?
特别提醒:考生选择志愿时,应适当注意避开一些过分“热门”的学校(专业),把选择志愿的面稍微拓宽一点。
理由:各类各个不同层次的高校和专业生源均衡,考生志愿分布合理,对高校招生工作以及今后的培养工作都是十分有利的。同样也有利于考生的正常录取,有利于考生进入高校后对所学专业做到力所能及,并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但是,在近几年招生中,也出现有的学校(专业)报考人数过于集中,甚至第一志愿在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人数竟达计划招生数的2倍、3倍,乃至5倍之多。有的考生进不了投档线,志愿浪费的现象自然就不可避免。而有的学校某些专业却很少有人,甚至无人填报。这样,国家招生计划就难以完成。
特别提醒:关键问题不在于专业的“冷”或“热”,而应重视本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理由:从近几年上海市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和人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然,也有少数专业安排就业比较困难,不那么“热门”。高校将进一步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和教学改革,逐步解决这个问题。但目前有些急需人才的专业,由于考生讲“实惠”,赶“时髦”,追求经济回报而被冷落了。而有些“冷门”的专业则变成了“热门”。某些专业在报考时,考生认为是“冷门”,不大乐意报考,但在毕业就业时却成了“抢手货”,不仅研究所、现代大型企业和合资企业都十分欢迎,而且个人收益也相当不错。
再说“冷门”与“热门”也是相对的,会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有时“冷门”变成了“热门”,而“热门”却变成了“冷门”。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直接见面,双向选择,用人单位更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考生在选择志愿时眼光要放长远一些。只要所选的专业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建设出一份力量,个人价值就会得到很好的体现。
特别提醒:考生应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实际能力选择相应的专业,学成之后同样可以为社会作出贡献。
理由:就每个考生来说,并非都适合攻读“热门”专业,也并非都能在这些“热门”专业中学有所长。考生只要能发挥自己的专长,掌握“一技之长”,就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必集中在某些“热门”院校和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