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高校2007年高考招生政策新变化汇总
<P> 随着各地高考报名和招生政策的公布,2007年高考招生大战也硝烟四起。目前清华、北大、复旦等多所高校公布了2007年本科生招生计划或招生章程,与往年相比这些高校的招生政策都有了新变化。本报特辑录了部分高校高招信息,以供读者参考.</P><P><STRONG> 北京大学:今年招生有两大新变化</STRONG></P>
<P> 2007年北京大学<SPAN id=link0 onmouseover=displayAd(0); style="PADDING-BOTTOM: 1px; CURSOR: hand; COLOR: blue; BORDER-BOTTOM: blue 1px soli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onclick=OnClk(0,0); onmouseout=hideAd();>招生</SPAN>计划与去年基本持平,本部计划招生2650人,同时,北大元培计划实验班今年计划招生150人左右,其中文科50人,理科100人。目前北大的具体分省计划还没正式确定。与往年相比,北大今年招生的一个新变化是天文系将单独招生30人。往年,该系和物理学院其他专业一起按“物理学类”招生。另一个变化是国防生、定向生的优惠政策调整到志愿不足可在北大录取线下降10分以内录取。往年,国防生、定向生可降20分以内录取。</P>
<P> 今年北大部分专业仍将只录取有专业志愿的考生,在上线考生志愿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在原录取分数的基础上降低20分,录取有专业志愿的考生。与去年相比,今年这样的专业增加了两个,天文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两个专业,此外,还包括中文(理)、历史学、哲学、考古学等。</P>
<P> <STRONG>复旦大学:取消学校优惠加分政策</STRONG></P>
<P> 经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2007年全国招生总数为3350名,其中包括本科生3200名(涉及65个专业)、护理专业高职生150名。具体的分省招生计划尚未公布。</P>
<P> 复旦大学2007年招生方案突出三大特点:</P>
<P> 第一个特点是,取消校内优惠加分政策,突出高考公平原则,但体育和艺术类项目的加分需事先跟复旦大学进行确认;第二个特点是,复旦大学进行的自主选拔录取环节中,在“复旦水平测试”中获得750分(含)以上的考生被录取后,将获得2000元到1万元不等的新生奖学金。第三个特点是,保护考生利益,调整调档比例,根据各省高考志愿填报时间分别设定调档比例为:120%(考前填报志愿省份)、110%(考后估分填报志愿省份)和105%(考后出分填报志愿省份)。</P>
<P> <STRONG>清华大学:软件科学实验班首招保送生</STRONG></P>
<P> 清华大学2007年的招生计划与往年持平,2007年清华经管学院首次以“经济与金融专业(国际班)”(含保险方向)和“工商管理类”(含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专业)两个专业进行招生,文理兼招。其次,从2007年开始,清华软件科学实验班将改变招生模式,首次通过保送生和校内二次招生的形式进行招生。</P>
<P> 清华大学在专业录取的时候实行一定的专业级差,专业级差的设立是以当地所有被清华录取的考生志愿为最大的标准来设立的,一般来说是3到10分。对于投档来说,清华大学投档比例在120%。如果考生服从专业调剂,符合了清华大学的要求,基本上是很少退档的。</P>
<P> <STRONG>北京科技大学:今年增设理科实验班</STRONG></P>
<P> 北京科技大学今年将首次设立一个理科实验班,计划招生60人,其中在京6人。今年该校将有10个左右名额接收第二志愿高分考生,且不限专业,但要求考生服从专业分配。</P>
<P> 北科大招生负责人透露,该校今年招生规模与去年持平,将招收本科生3400人、高职生100人。据悉,该校今年将增设理科实验班以及安全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德语三个专业。理科实验班将只招收外语语种为英语的考生,并要求考生高考实际总分高出该校在本省录取最低分20分以上。 </P>
<P> <STRONG>中国传媒大学:非通用语专业招生有变化</STRONG></P>
<P> 中国传媒大学在招生的录取政策这一块基本上没有特别的变化,要向大家说明的是我们非通用语专业的招生,就是有六大层次里面的一种,其他几个省市我们已经招生录取结束了,北京地区只是参加学校专业考试,还有参加国家统一高考,跟往年不一样的,就是说今年我们非通用语专业的录取是按照面试合格的这些学生,也就是说现在接到我们学校专业考试合格通知书的学生,成绩在40%,专业面试成绩占60%这样一个通分来进行从高到低排列录取,至于其他的刚才我说到的艺术类专业等等这些录取跟往年没有太大的变化。 </P>
<P> </P>
<P>来源:搜狐教育 </P><SOHUADCODE></SOHUADCODE>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