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最后十天的冲刺技巧
<STRONG><FONT size=3> 十天,还有十天就要高考了!在这最后的冲刺阶段,大多数考生都已经进入自主复习的临战状态。怎样才能把握好最后的机会,取得高效率的复习效果,在高考中发挥出自己最好水平呢?在考试中有哪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事半功倍呢?<BR></FONT></STRONG>政治热点较多联系实际
“史、地、政三科统一作为文科综合科目,政治考试的焦点不再单独局限于单科的热点问题,而多是三科都共同关注的热点,多由同一热点引发出不同学科的提问;其二,政治学科考查的热点不再局限于近一年内出现的热点,时间跨度较大,地域分布较广。”<BR> 冲刺阶段的战术:首先要把前一阶段掌握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构成体系;其次是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要做到实际联系理论,要练习从社会热点的背景中归纳出知识点。高考题目有限,考查的重点是主干知识,考生应培养发散性思维,从实际到理论,不在深度,而在广度。<BR> 时间分配问题:因为地理题在文科综合试卷中多排在前面,而三科比较,地理较偏理科,这对文科考生而言难度较大,考生答题时应合理安排时间,不要过分纠缠难题,耗费考时。<BR>数学不宜再做大量习题
定位复习<BR> 后期复习最重要的,是以自我“定位”来确立复习重点。平时考试在120分以上的考生,可以做点难题;90——120分之间的,应主攻概念、方法、计算等基础;90分以下的,应主要复习概念、定理等基础。<BR>不做套题<BR> 这个阶段动笔练题时应力求“短、频、快”,最好不做整套题。“短”指练习选择题,只有10个小题;“频”指可以多做几套选择题;“快”指训练速度,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内。练选择、填空题时,要做到准确为核心、速度为重心、感觉为信心。<BR>熟悉方法<BR> 解答题主要应以熟悉方法、运算手段以及联想一类题为主。几何题、应用题,平时哪方面最薄弱最可以做哪一类。<BR> 浏览复习<BR> 对教材中的概念、定理、习题,笔记本记录的典型题例,应增强熟练感,考前4——5天不宜大量做题。<BR> 总结错误<BR> 考试中,常见错误主要有概念不清、知识点混淆、解题方法有问题、计算粗心、书写不规范等。分析清楚错因,避免在同一种题目上犯同一错误。<BR> 考试忠告<BR> 忠告一:统览试卷<BR> 这一过程大约需要10分钟左右。粗略将试题分为难、中、易三类,先易后难,可以稳定情绪。<BR> 忠告二:四先四后<BR> 即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高后低(对同一水平的题目,时间不够的情况下,先做分数高的),先同后异(前后有相同类型的题目,先做相同的部分)。<BR> 忠告三:分段得分<BR> 难题应采取分段得分策略。高考阅卷中,老师们往往会睁大眼睛寻找考生的得分点。所以考生面对难题不要怕,定理、推理写几步,不放弃步骤分。<BR> 忠告四:把握关键<BR> 考生一定要把握好试卷的“生命线”。选择、填空题就是数学考试的“生命线”,做好这部分题目至关重要,力争做到“做一道得一分”。<BR>语文冲刺阶段抓分有招<BR>查漏补缺最为重要
查漏补缺是这个阶段首先要做的一件事。考生们要把平时测试和几次模拟考试的试卷找出来,作一次全面的分析,找出自己最薄弱的部分,整理归类后分析出症结,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少犯低级错误少失分,这是“抓”分的第一招。<BR>这十天里,最能“抓”的分无非就是识记部分的内容,这些题是可以临时抱抱佛脚的。此外,要注意多音字和平时在方言中易读错的字。如果有余力,还可以看看成语和熟语,对那些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却又常常易出错的尤其要重视。<BR> 还有一招是“抓”作文:积累素材,触发灵感。目前应读一些范文佳作,熟悉一些文体的基本写法。着重选择一种自己擅长的文体,深入研究这种文体的谋篇布局、语言特征。写议论文就要储备一些名言、实例,写记叙文就要注意故事情节完整,语言生动感人。最好把近两年的高考范文拿来看看,研究一下这些范文取悦老师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获得一些写作技巧。<BR><BR>好心态是成功基础
在考场上会碰到什么样的题谁也不知道,也许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也许会大大出乎你的想像。<BR> 如某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是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作文,考生如果没有丰厚的文化积累,这样的文章确实难写好。所以当语文考试结束后,许多考生都哭了。这自然影响以后几科考试的心情和质量。<BR> 但请考生们记住: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基础。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定要这样想:反正我做不好,别人未必能做好。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怕什么?说不定别人还比我更糟呢!只要沉着镇定,灵感就会源源而至,也许还会超水平发挥呢。<BR> 当然,如果碰到题目简单时,也不要欣喜若狂,因为别人同样也会觉得简单。这时,沉着、心细者,往往就是胜利者。<BR>考场忠告
忠告一:第一感觉<BR> 语文考试要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许多同学在检查试题时,总是不相信自己的判断,把答案改来改去,结果出了考场一对答案,发现自己的选择才是正确的,但后悔晚矣。因此,考生在改答案时一定要慎重,除非有较大把握,否则不要轻易更改。<BR> 忠告二:把握时间<BR> 如果遇到自己不会做的题,不要费太长时间,应立即放弃。每个板块应有固定的完成时间,自己一定要把握好,绝不要因为在基础或阅读部分中过多耽搁,而导致作文写不完或草草完工。<BR> 忠告三:注意审题<BR> 审题一定要小心,切不可草草下笔,防止答非所问。且重答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卷面美观整洁。罗老师特别强调,重庆试题是网上阅卷,题不答在指定地方是不能得分的。<BR>英语多背单词多练听力
最后十天,考生应从多背单词、熟悉英语语境着手,保持良好的状态。<BR>单词错题要复习<BR> 基本词汇是应考的根本。考生这几天仍须抽出时间温习单词,熟悉它的拼写、意义和用法。特别是不规则动词表一定要背下来,这在英文写作中一定会用到。<BR> 考生平时积存下来的错题集在这个时候可以派上用场了,有时间就要拿出来熟记、分析,加深对错题的印象,以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和技能缺陷。<BR>阅读听力要继续<BR> 每天应该保持20分钟的听力训练。李老师说,英语学习必须要有一个持续的语言环境,几天不练就会生疏,考试时的反应就会迟缓。<BR> 同样,如果几天不进行英语阅读,也会使得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大大下降,因此在冲刺阶段也不能放下英语文章的阅读,适量地做一些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题,保持对英语的语感。<BR> 这段时间还要加强书面表达的练习,对各种体裁、题材的英语短文都最好写上1——2篇,进一步熟悉写作技巧。这也可以积累一些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表达法,在考试中派上用场。<BR>考场忠告
忠告一:调节身心<BR> 这一点很重要。由于英语考试在下午进行,考生一定要学会适应在下午3点——5点进行英语思维,并产生兴奋点。考生中午一定要休息。<BR> 忠告二:注意听力<BR> 考生拿到试卷并填好姓名和考号后,不要过多地细看后面的试题,而应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到听力试题上,将题目所给出的选择项都阅读一遍,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对听力考试的内容有所了解,听得有目的,也更容易听懂。<BR> 忠告三:思考全面<BR> 做阅读理解题时,如果要阅读的文章篇幅很长,考生不妨先看看文章后面的选择题项,对文章大致要讲个什么内容心中有数,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这样会大大提高对文章问题的理解。同样,完形填空不能见空就填,一定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去想一想,从整体上去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BR> 忠告四:要点要全<BR> 作文是英语考试中最灵活的一道题。它跟语文的作文不太一样,一般都会给出一些固定的提示语,并要求将这些提示语写进文章中,要点不全则难得高分。考生最好是选择自己熟悉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注意时态和人称的使用一定要正确。碰到不会写的单词,可以用自己会写的词绕个弯表达出来。<BR>历史抛弃教参思考热点
高考主要考查两方面内容,一是基础知识,二是能力素质。对于考生来说,要想在最后十天里迅速提高能力,可能性极小,最有效的复习方法就是再巩固一下基础知识。因为在几个月的强化复习之后,很多考生对书本上的知识反而有些遗忘或者模糊,而高考所考查的恰恰是一些非常具体的内容。<BR>考生在这段时间,要特别重视与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相关的重点内容复习,今年的热点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台湾问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等等,考生都可以重点关注一下。<BR> 在考场上,历史学科答题技巧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审题。“中心词”、“限制词”、“答题要求”这三个要素一定要审清楚,搞清楚题目问的是什么,有些什么限制,是简答还是展开阐述等。在答题之前要先有框架和思路,再落笔答题。表述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条理化、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BR> 唐老师说,高考试题与时代联系紧密,有些内容比我们的教材和教学要超前一点,比如在史料分析题中给出的材料,往往会超越教材的内容或观点,考生在答题时要注意咀嚼材料,独立思考作答,避免照搬课本上的内容或观点。<BR>物理重在梳理学会“看题”
物理学科的核心能力就是观察和思维,这也是对考生考查的重点,这一阶段最应当做的一件事,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其他学科也有这个必要。<BR> 知识梳理可从三方面下手:首先关上书本,看自己能否说出所学过的主要内容。看着课本或复习材料的目录,能否回忆出各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其次,梳理各部分典型题目的解题思路、解题步骤有哪些;再次,对一些基本模式(如一些典型物理状态下的受力分析和运动规律)要有印象。<BR> 考生在这一阶段应学会“看题”:看完题目后思考一下“我该怎么做,该怎么去解”,想完之后就直接看答案,看答案的解题思路与自己的有什么不同,有差异找原因。<BR>考试时一定要看清题目。从历年阅卷来看,这是考生普遍失分之处,要么不按题目要求答题,要么凭自己的想法答题,阅卷老师称之为“改了题来做”,这是考生的大忌。<BR>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