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商近年来快速发展,但因网点布局和物流成本高,发展遇到瓶颈。国家发改委最近出台实施“十大扩消费行动”,提出发挥邮政系统、供销社系统现有农村网点布局优势,畅通市场流通网络,促进农村电商提速降价。 很多年前,有一句流行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放在今天,电商时代,居住着数亿人口的农村依然“可以大有作为”。近年来,国家接连出台不少利好农村电商政策,为农村电商添柴加火。电商巨头更是铆足干劲,纷纷进军农村电商领域,不甘人后。 得益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口袋开始鼓起来,扩大消费有了支撑;受惠于公共投入的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好起来,物流覆盖有了条件;借助于互联网的普及,农村网民数量逐渐多起来,电商进村有了前提。广大农村也以积极姿态投身于这场伟大变革之中,以一侧面为例:2014年某电商巨头举办首届县域经济与电子商务峰会,吸引176位县长参会;到2015年第二届峰会时,参会县长的数字已经突破400位。开拓农村消费市场,释放农民潜在购买力,对改善农村生活品质,拉动内需、保持经济稳增长,符合帕累托增进。 “把产品买进村”是一种责任,“把产品卖出村”是一种担当,后者尤为重要、更为迫切。农民身兼消费者与生产者双重角色,其消费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生产能力与产品销售情况。如果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养出来的农副产品卖不到好价钱,甚至滞销积压、烂在田头,农民歉收,何来消费?“×贱伤农”的表述中,“谷物”“青菜”“水果”“禽畜”“鱼虾”等都可以代入“×”之中,足见农副产品生产风险之高。譬如,今年菠萝大丰收,全国菠萝主产区——我省徐闻县菠萝价格却暴跌至20年来的最低点。本月初,巴厘品种一级果田头收购价跌到每斤三四毛钱,用作榨汁等原料的菠萝跌到不足两毛钱,连人工成本都不够。 农副产品难以走出“×贱伤农”魔咒,固然有供需失衡问题,丰产时供大于求,同时也存在供需缺乏有效对接的结构性问题,卖的卖不出去,想买的又买不到。农产品进城的痛点在于,农民缺乏销售上架和运营能力,农村产品无法外售。农村电商具备这种实力,利用大数据和物流网,将农民的农副产品与城市消费者的需求进行高效对接,将农副产品从田间地头直接送到城里人手中。如此,农民不但可以将农副产品卖掉,有时甚至还比卖给传统经销售获得更高收益。“徐闻菠萝”后续新闻显示,由于电商平台迅速介入,启动线上促销活动,数百万斤菠萝通过电商平台售出,价格也已止跌回升至每斤一元左右。 在供需之间有效对接,帮农村将农副产品顺利卖出去,只是农村电商的第一步,满足于销售商角色是不够的。更进一步,提前介入、深度介入到农副产品的生产全过程中,譬如通过融资为农副产品生产提供充足资金;与风险投资或保险企业合作,降低生产风险;从最基础的标准化、可追溯开始,对农副产品生产进行深度改造;与地方政府合作,把农村电商当作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农村电商真是大有作为。 (练洪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