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0669
注册时间2006-8-2
最后登录2018-12-20
威望3 点
好评度56 点
金钱464503 金币
★★★摄影玩家
|
发表于 2009-7-29 08: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福建龙岩来自: 福建龙岩
100多年前,长汀河田是一个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的地方,既是有名的“汀洲府”和“布衣南迁”的第一站,也是“客家”首府和发祥地。境内森林茂密,柳竹成荫,河深水清,舟辑畅行。据记载,河田原名“柳村”,由于长期的人为破坏造成长汀河田严重水土流失,从此“柳村”无柳,河比田高,“柳村”也因此改名“河田”,成为我国极强度水土流失区之一,被称为“红色沙漠”和“火焰山”。从此,长汀河田人民世世代代饱尝极强度水土流失之苦。1940年12月,国民党福建省研究院在河田设立“土壤保肥试验区”,开展了科研、示范治理,进行了一些水土保持工作的有益探索。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组建了水土保持机构,动员和带领河田人民做了大量的工作。1983年,原省委书记项南深入长汀河田调查,指导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并总结群众经验,写下了著名的水土保持“三字经”。在项南同志的提议下,组织了“八大家”联合攻关,长汀人民实行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为辅以及以煤代柴等方式,创出一条以草灌先行,草灌乔结合;以封为主,封造管结合的新路子。此后,河田极强度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为福建省水土保持工作重点,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中央和省领导先后多次视察长汀河田并作重要指示。2000年,省委、省政府把“以长汀水土流失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列为15件为民办实事之一,进一步推进了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
在历届长汀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水保科技人员和流失区群众的多年努力,长汀县河田开始由红变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万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0.7%,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10%~30%提高到60%~90%,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8580t/km2·a下降到500~1000t/km2·a,大幅度减少泥沙下山;河床普遍刷深0.6~1.56m,有效减轻了洪涝灾害,昔日的火焰山已经披上了绿装,初步控制了水土流失,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土地利用结构趋向合理,经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以上引自长汀县水土保持工作站建站60周年致词)
本人也有幸参加了这一浩大的工程,二十多年前,为了实施“以草先行,草灌乔结合”的水保方针,每天行走在这片老头松遍布,无处遮荫的荒山秃岭中,地表最高温度高达76度的名符其实的火焰山。故地重游,面貌焕然!
感谢组织者的辛劳!
活动前的全面介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