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暗黑的水底漫无目的地潜行,就会迫切想露出水面呼吸新鲜空气。
一个希望自己优秀的人,是应该亲近文学的。亲近文学、走进书本,跨进不同的时空,了解不同的人,了解他们的生存落差、内心的纠结和超脱。进入他们的灵魂,可以用他们的慧眼看他们的世界,同时也打量我们的当下。
手头的《沈从文散文集》放了大半年,俗事琐事缠身,直到现在才得以全面重读。翻开薄薄的一页,便又开始了来自不同时空的对视。
沈从文对于生活的热爱近乎狂热。
战争、掠夺、市侩、钻营、贪污、腐败,青山、湘水、风俗、人情、苗寨、古庙,生离死别、喜怒哀乐,尽入眼底笔底,场面之大,笔触之精微,令人叹服。芸芸众生的悲喜故事,就像沈老儿时贪婪看过的一幕幕木偶剧,在重构的梦境里铺开。
沈老对于伤痛是直面和正视的。苦涩里辨认甘甜,毒药里品尝生机,他做着和神农遍尝百草一样的工作。
他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乡村与城市,自然与扭曲。理想与现实,为生活塑形。他的精神家园在人性的烛照下获得构建与重塑。
是的,重塑。为何不呢?历史在重演,久违的善良人性,是值得我们去重塑的。每个人都应在各自的心中,塑立起那个“希腊小庙”,小巧而坚硬。对于画画的我,则将用笔墨将这个理想实现。
对视无声。我依稀看到,在湘水迷蒙的早晨,一个儒雅的文人,平静地,默默地,独自在黝黑的巉岩下,烧起一段废缆绳,在微光下摸索前行。
2010年1月8日初稿
2010年12月23日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