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48860
注册时间2009-4-18
最后登录2020-3-26
威望0 点
好评度2 点
金钱29693 金币
少尉
|
发表于 2011-7-5 08: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龙岩来自: 福建龙岩
汀州地处武夷山南脉,县城位于滔滔汀江上游第一城,与宁化、清流山水相连,与江西石城、瑞金隔山相望,与广东大埔、梅县一水之便,谓闽粤赣三省边界地区物资集散之重镇,号称“三省通衢”。
清光绪18年(1892),原“和会”属下已有八个地区设教:厦门、漳州、泉州、惠安、南溪、北溪、西溪、永德。伦敦圣公会西人牧师山雅各因汀州尚未睹真光,聆受教道,心为系之,遂向“和会”提出宣教之建议。是年春天“和会”聚集于漳州漳东福音堂,发起汀州传道之议,会众大受灵感,同心同德,决心献身服务。于是,“和会”决定选派华人宣道师5人,劝教士6人,推举华人牧师周之德(又名捷三,惠安人,厦门大学教授周辨明之父)率领布道团(全数华人),赴长汀、连城、宁化、清流、归化五县县城传教,布道团自厦门出发,途经漳州、龙岩、朋口至汀州。其时教会经过三、四十年时间的大力培养,于是有了一批领取外国教会薪水或接受津贴的中国籍牧师、传道士。此后,美、英来厦鼓的传教士,只作为外国教会派驻厦门或闽西、南地区的代表,很少直接从事向中国教徒传教的活动。汀州宣教布道事功,是纯由华人自理,每县各分派二人,各自租凭民房,学习当地语言以便传教。1892春,苏景河、陈步登首赴长汀,于城外营背街租订民房拟作布道所,随后周之德牧师与林玉纯到来,原意建立教堂,布道传教。岂知民智未开,受封建士绅唆使,群起掷石毁屋,武力驱赶迫逐。周牧师禀请汀州府胡府尹应照约保护,胡即谕令长汀县办理,然而,县令袒护绅民申辩,周牧师等无方,只得离开汀城。
随后周牧师等则移师距汀城五十里外的和田乡下,先寄居于“聚溶”客店,边施医边布道,旋后,于叶屋租一民房为讲堂,着手进行传教。1893年秋,添聘陈步云为助理,迄1895年始得1人领洗进教。山雅各牧师极力募捐并聘西医周舜仁到河田施医,因而真道俾受农人接纳,深得民心,一时声誉远振,福音四处洋溢,慕道者与日俱增。又深入周围乡村传播福音,蔡坊、修坊、中家坊等一带均得信徒。1896年英牧师兰成美巡视河田,又得数人入教,嗣后,着手筹建礼拜堂(即河田中华基督教会)并附设笃村小学。兰成美牧师返厦后即报告“省议会”,旋议决重开汀城讲堂,指派厦门区会陈秋卿为驻汀传道,于1897年春先到河田学习当地语言。1900年购地修建河田教堂遭受破坏,1901年,教会始告得以成立,重新修复礼拜堂,调派苏景河任传道。 1911年后有传道张缉熙、丘仁和、巫奎光、袁祖周、赖箕甫等人相继接任,又增开支堂于中(钟)家坊。后因战事频起,会务多受阻碍影响,自是牧者奔避而羊群四处逃散。
1895年5月周之德牧师复率陈秋卿、周舜仁莅汀就职,经三次择址迁移,方奠居于鄞江之龙牙潭之东,在水东街北仙隐观前购得地皮兴建礼拜堂(即中华基督教会,现人民巷44号),礼拜堂背后盖一座二层牧师楼,右侧建一座二层楼(原仅一层),开办崇正小学(1906年改为中西中学)中学停办后改办妇女识字班。1900年,伦敦公会又遗派英籍陆医生来汀,于是布道、施医、办学并举,至是渐有汀人欢纳慕道信仰,得刘明魁进教,为初结之果。以后到各乡布道,信者逐渐增多,在童坊、龙头坊、陈坊哩、陈地、古城、新桥先后设立布道所,建筑礼拜堂并附设小学,大力进行扫除文盲的工作。1900年,义和团在北方排教举动引起全国骚然,汀城也不例外,教堂、医院被抢毁一空,教士医生相率撒离。后蒙镇台率兵弹压,派委官员会同府尹协办,修茸赔偿,于是恢复旧观得以开堂。
汀属教会辖五县为地辽阔是各区之冠,东西二、三百里,南北五、六百里,欲广设教会播扬福音,则需要许多传道人员,因而,周之德牧师请示“和会”后,于1901年在汀城设立福音书院,予培植神学人才,日后以资分配各堂会。是年冬,和会又派黄朝清(恩黼)为汀州传道。迨1904年,英国伦敦公会教徒亚盛顿爵士临终时留下遗嘱:愿将其名下遗产的25万英磅款项奉献教会,用于开垦荒场之需,且规定应在25年内使用完毕,每年不得少于10000英磅。英国伦敦公会将遗款悉数交付闽南“省议会”,“省议会”通过讨论后研究议决,将亚盛顿遗款悉数拨给汀州区会以供新开荒场专用,由周之德牧师经手调拨。其时,汀州区会的各教会非常热衷于教育事业,倾其全力办好教育事项,先有崇正小学,后与华英女校合并设乐育小学,在崇正小学旧址兴办中西中学,后中西中学停办后改办妇女识字班。在河田的教会创办笃材小学、在连城的芷溪教会创办芷溪小学、在四堡的教会办有捷三小学、在龙头坊的教会办有龙头坊小学,在童坊、陈地、陈坊哩都办有初级小学校,汀州区会对于区内的扫盲和普及小学都做出了相当程度的贡献。
是年,周之德牧师于长汀北山麓横岗岭的老古井前左右侧购买地皮,在老古井右侧先后建有神道学校(福音书院)、华英女校、幼稚园、新安楼(二层,女教师宿舍,人称姑娘楼),楼前有一大土坪为操场。左侧隔一条小巷建有一座二层楼名曰中诚楼(男教师宿舍),楼后有排五间平屋,东面盖一座医生宿舍楼;中诚楼前有一个操场,操场南面盖有一所乐育小学。乐育小学横隔小巷的南面,购得面积近2000平方米地皮,盖起一所名为“亚盛顿医馆”(1904年即着手兴建,现东后巷56号)。其时男女学校已成型,教会规模始于振兴扩大,惟陆、周二医生相继辞职,良医绝迹后继乏人,仅备便药施送而已。是年,旋用亚盛顿捐款委托伦敦会派遣英籍牧师胡修德、西医生赖察理和明懿德女士联翩莅汀。1908年,“亚盛顿医馆“正式开诊,伦敦公会用亚盛顿遗款,邀聘来汀英籍医生锡依布莱尔(中文译名赖察理),委任为第一任院长,前来汀州担任牧师、医生和教师有:米企尔(中文译名李灼基)、修中诚、胡修德、傅德义、马士登医生(中文译名),明懿德、连作梅、詹嘉德、柳安宁、陈仁爱姑娘(中文译名)等等。
1908年,黄朝清领洗入教者十余人,汀城教会始得告以成立。是年黄朝清又往龙头坊(童坊乡)、宁化、清流一带传道,汀城教会由邵天民暂时接理,于城内袁氏祠堂添设新讲堂,由小学教员官锡福兼任。1911年,汀城教会筹备自立,票选黄朝清为汀城自立传道师,邵天民移接城内讲堂一职。时龙头坊支会由傅贵成负责,后有刘修业、官启珍、官士豪、苏景河、康毓英、袁发榕等人相继任之。1912年又开设古城支会,由吕子佩、康毓英、官锡福、蓝一辉等人先后任职。
1915年,汀州区会选举牧师,伦敦公会的“省议会”派人进行监选,结果黄朝清传道以52会友参选,48高票当选为汀州区会牧师。1916年3月19日举行按立典礼,是时适逢汀州设教廿五周年,典礼上中外牧师济济一堂,一时盛会成为汀州空前之创举,传为佳话。
黄朝清牧师是连城西医生黄朝鸿(亚盛顿医馆首期毕业生)的二哥,为鼓浪屿周之德牧师之长女婿。黄朝清牧师牢记即将退休周之德牧师的嘱托,注意四堡的布道兴教,1917年邀同西牧师修中诚前往四堡布道。
周之德牧师历任泉漳传道十余载,兴教成绩甚著,又服务汀州教会廿五载,怀抱兴教宏愿,竭力开辟新工,奠定了汀州区会基础,是年,因年老休息尽程返回鼓浪屿福音堂,继续发挥余热,义务为教会工作,编写伦敦公会80年之传教史册——《闽南伦敦会基督教史》。早在1913年,伦敦公会厦门“省议会”提议:陈和礼记惠安传教史、林贞会记厦门传教史、张金声记漳州传教史、陈章龙记北溪传教史、周之德记汀州传教史,各自以见闻所及集腋成裘。只因前人所每有同一事实而彼岐异,同一纪年而前后悬殊,孰为正确仅能精心查核而酌情取舍而已,悉由周之德主笔编辑。1933年编辑完后由闽南圣教书局出版发行。
1918年,闽南基督教汀州区会(属下有汀州、连城、宁化、芷溪、莒溪、古田、清流、四堡、龙头坊、陈地坝、河田、白砂、古溪等地)直接派遣黄朝清牧师到四堡双泉兴办教会。教址租用民房,教徒仅十来人,开办经费一是由伦敦公会支持传道士薪俸;二是由周之德牧师出面向南洋等地捐募。
1918年5月,南北军阀战争延及长汀,官绅士民组织汀州红十字会,推举西人牧师修中诚、华人牧师黄朝清为正付会长,傅连日章为主任医师。号召教会信徒众人,本着基督爱人之心服务于社会,躬冒枪林弹雨救护伤兵,一面组织各方力量维持城内正常社会秩序,赈济难民,促使全城百姓得以安全,颇受各界称许,因而教会与地方各阶层感情日益加深。
1918年冬,在汀州区会的议会上,黄朝清牧师议请开设四堡、滑石、龙头坊三处支会,所需用之房租什费,一概由慕道友负担。同年,经汀州区会议准后派巫奎光为四堡传道、王俊民为滑石传道、调袁发榕为龙头坊传道。三支会相继成立,派遣谢宝山补童坊之缺。在四堡创办小学、幼稚园、民众夜学,组织村民读书识字,使许多村民脱离文盲之苦,特别是一批乡村妇女;在茜坑、枧头还开设了祈祷所。这样,教务蒸蒸日上,成绩颇为显著,地方人士亦逐渐明白基督教旨,不同意见随即泯灭,化敌为友,信仰慕道者屡增。
1919年冬,周之德牧师代巡全汀教会,至四堡时受到教友热忱欢迎,受洗进教男女12人。四堡教友于1922年冬倡议兴建教堂,禀请区会资助议准,而区会以周之德牧师为开发汀区教会之伟人,劳苦功高,且素有于四堡设教之志愿,即议决建立周之德牧师纪念堂于四堡,以志不忘。1923年购得一地兴建,1924年10月教堂始告建成,落成建筑面积达670平方米,随即举行献堂典礼。汀州区会赠额匾一块,题曰“思周”二字并匾文,匾文如下:“周捷三牧师,汀教会创始人,吾汀今日主道流行,百善并举,救世规模,悉臻完备,谁为为之,谁令致之,佥曰非周牧师不至此,牧师善作善成,艰苦备尝者廿五载,且谦光接物,循循善诱,如坐人于春风化雨中,迄今牧师离汀久矣,汀人思慕甚切,特于四堡村建一会堂,欲作永远之大纪念,堂成,悬额献颂,题曰思周,盖以饮水思源,感德泽于靡既云。汀州基督教区会全体敬献,救主降生壹千九百廿四年十月吉日立”。是年汀州区会之年会即在四堡新堂召开,颇极一时之盛会,其时领洗进教男女教友已有50余人,慕道者也不少。为感谢筹款人的情意,在四堡教堂大门上书写了《中华基督教会周之德牧师纪念堂》十四个大字,以示志念。
1925年巫奎光调任龙头坊堂会,官范继任四堡教职,1927年,官范又调任龙头坊,谢宝山继之四堡教务。1928年,汀州区会派英籍詹嘉德姑娘,到四堡传道,詹嘉德姑娘在双泉做了两件让人难忘的事,一是组织村姑村妇们识字读书,摆脱文盲;一是教村民们种植马铃薯,她从英国带来了马铃薯种,教会双泉村民播种、管理、收藏及留种的技术,后来薯种逐渐传到清流、宁化、连城一带。但留种的技术,还是双泉人真正学到手,所以每年春季在墟场上出售的马铃薯种的,基本上都是双泉人。官范抚治四堡教会六载,教务与学务均称发达进展,禀请汀州区会欲立四堡堂会;先后的牧师、传道有黄朝清、巫奎光、官范、詹嘉德姑娘、王俊民、官启树、李国达等。1943年,四堡教会由支会升级为堂会(堡龙堂会),区会重派巫奎光再次到四堡任教职,并按立为牧师。将“捷三小学”改名为“德三小学”复办,办学的经常费由黄朝清牧师的儿子黄宗仁(吉顺)自上海汇寄维持,一直到解放初期。黄朝清牧师蒙主恩召后,次子黄仁德(长顺)医师(居于上海),奉献其已故父亲黄朝清牧师之慰唁金壹仟陆百余万元作为该堂基金,并赠送风琴一架,
1950年巫奎光牧师告老还乡,四堡教会由李国达接任。1951年4月,经上级批准后,长汀县将四堡行政区(雾阁、田茶、团结、四桥、中南(马屋)、双泉、上枧)的27个自然村,2255户,12085名人口划归连城县管辖,辖内之教堂自然也划拨归连城县中华基督教会牧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教会逼迫停止活动,直到拨乱反正后方予归还。1986年,教徒们将教堂修茸一新,由几位老教徒主持教务,才重新恢复教会活动。
滑石支会自1919年成立,教友倡议盖建礼拜堂,1921年,众人热心倾金襄助,1922年春开始兴建并落成,王俊民调任连城,黄其星继任。1927年黄其星调任童坊,巫奎光继任。
龙头坊因黄朝清在巡会时建议创办小学,俾贫寒子弟得以就学,后来兴建一所小学曰“保和学校”。乡民感激不尽,倡议建立纪念黄牧师礼拜堂。1925年春天开始动工兴建,1926年春,礼拜堂落成并举行献堂典礼,保和社及该乡坤董赠堂额匾一方,题曰:“循德善良”并题跋匾文于后,匾文曰:“保和社胡为而设,欲以保乡中太和之气也,故始则恐不和以保其和,继则由和以渐至不和,雀角之声,社中嚣然弗靖,适黄牧师朝清播道吾乡,闻其事,属社中人而告之曰,吁,尔来前,虞芮让田,古今传为盛事,尔何以竞争为,人不患积财之不丰,惟患后嗣之不肖,尔社中子弟几何,吾捐资设学以代尔教育可乎,社内人闻之,且愧且悔,争以息,讼以止,且提议社内经费若干,以襄成设学盛举,迄今太和之气,洋溢于乡闾,皆曰仗牧师力也,故志诸匾额,以示弗忘云。龙头坊保和名敬赠,救主降生壹千九百廿六年春月吉日立”。是年,官范调任四堡,1930年巫奎光接任,继后傅达能接任;翌年,龙头坊被一股土匪攻占,全村数百家付之一炬,尚存者四处逃散。教堂虽侥幸犹存,但乡村却已凄清荒凉,教务、学务全数停顿。
1923年,童坊支会因租屋不方便,会友即捐资购买村民童进的全所房屋连带屋畔左侧及门前的鱼池与菜地,建置堂所。
1925年5月30日,上海英国巡捕枪杀爱国同胞而制造的“五卅”惨案,是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次血腥大屠杀,汀州人民举行示威游行,抵制日、英货,把英国教会传教士及“亚盛顿医馆”英籍医生吓跑,以声援上海工人罢工。此后,英国伦敦公会停止向亚盛顿医馆汇款。医馆的医生和护士即推选了傅连日章为馆长,主持医馆日常的医务。1926年,“亚盛顿医馆“改名为“福音医院”。1933年1月,傅连日章带领汀州“福音医院”大部分医生、护士、学生,随红军搬迁江西瑞金县叶坪杨岗下,改名成立为红军的“中央红色医院”。
1936年,《闽南大会》聘派王宗仁牧师为闽南传道队总团长,入汀主持区会教务,区内南北五、六百里,东西二、三百里,为地之辽阔是各区之冠,而工作人员仅有八、九人而已。
1937年,汀州区会下辖各地传道堂所二十余处,进教友569人,幼洗629人,慕道友447人。12月底,厦门大学搬迁来汀。江西中正医学院也迁来长汀。二校教职员工众多信仰基督教,大学生中信徒更多,每逢礼拜日,礼拜堂内不能容纳,只得增加次数,改为每礼拜日举行三次聚会礼拜,以满足广大教友及慕道友崇拜圣事追求。抗战八年期间,汀州教务日日蒸上,达到空前仅有的程度,二所大学校内组织基督教青年会、青年团契会,并为礼拜堂组成一个相当规模的圣歌团(唱诗班),由厦门大学朱思明担任指挥,厦门大学复员后由谢宝麟接替。经常举行英语礼拜、英文查经班,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读、写、听、讲的能力。举行青年礼拜或毕业礼拜、晨祷会、晚祷会、赞美会等等的一些特别礼拜,开办慕道班讲解基本信仰和圣经要义。厦门大学还赠送一架钢琴给教会,礼拜堂办的主日学是由厦大学生黄美德担任。 1940年全国基督教协进会召集全国男、女青年协会,共同组织“偏僻地区国立大学学生事工委员会”,负责筹集经费,并派遣干事到几所重点大学设学生公社,协助校基督教徒学生过宗教生活,并与全国学生救济委员会合作,救济贫寒学生,为广大学生提供福利等。当时,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总会学校组江文汉博士来汀,在省立汀中成立基督教徒学生青年会,汀师、县中因人数较少则成立团契会。厦门大学、中医医学院、汀师、省中、县中均成立基督教徒学生联合会,每年举行一次夏令会。1941年太平洋战事发生,南洋一带华侨学生大都家庭接济中断,厦大学生组织“互助会”,帮助困境学生度过难关,使基督爱人精神显现无所不在。赣南失守后,外地来汀教友增多,到教堂礼拜人数激增,汀州教会极盛一时。直到如今上年纪的人,凡是当年在长汀学习、生活过的人们,缅怀那段长汀度过的岁月,无不发出内心的赞叹,深有感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