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10-20 09: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龙岩来自: 福建龙岩
客家妇女担当着操持整个家庭事务的重担,培育出惊世骇俗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这里的苦,不是一朝一夕的苦,是长年累月,乃至终生操劳。上山砍柴,下地犁耙,上屋盖瓦,厨前做饭,灯下缝衣……一双天脚闯天下。
客家地区一向有崇尚读书的习俗和风气,千百年来,客家母亲含辛茹苦,鼓励儿女们读书上进,为中华民族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材。
身教重于言教。客家妇女的现身说教更是深刻感人,客家人的家庭教育大都以妇女为中心,客家男子大都外出谋生,持家教子的重担几乎都落到妇女身上,“家头教尾”(养育子女)、“田头地尾”(耕田种地)、“灶头锅尾”(家务劳动)、“针头线尾”(缝补衣裳)等四项妇功的养成和履行,年复一年,有的甚至一辈子,真不知要付出多少艰辛和劳苦。
在客家母亲的言传身教下,不但儒者达士具有这种品质,就是布衣百姓也重礼仪,讲守信,热情尚礼,谦和大度。客家母亲在对后一代的教育要求中,主要是先辈优良人格的再现,它绝不仅仅是对先辈业绩的简单回忆和眷恋,而且具有超越时间的永恒性和跨地域的同根性,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充满生命力和说服力的。况且,身教重于言传,客家母亲们身上那种勤劳耐苦精神对后辈的熏陶亦可谓举世罕有,那正是客家人优良人格品德的真实展示。其教育效果无疑可以入脑入心,激励后辈,是子孙们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元帅勤劳、俭朴的优点也为世人所公认,那正是他母亲钟太夫人言传身教的必然结果。母亲真切的人格力量,使朱德产生了积极的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有助于后辈对前辈的教育永远认同,铭心刻骨,进而透过内省转化为自身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出现一种良性循环。因此,客家妇女们的“言传与身教”的教育特色,无疑是客家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力量源泉之一。
前文说到客家妇女柔的一面,那是指客家妇女对待亲人、对待同胞表现出的一种精神特性。但是在异族入侵,家国不宁之时,客家妇女则表现出大义凛然的刚烈气概。
客家妇女参战早有先例。相传南宋某皇帝被敌军追逐时,为梅县一群上山砍柴的客家妇女所救,当下南宋皇帝题赠:“男执干戈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并对此地女人死后一律封“孺人”。而“孺人”本是五品知府以上的夫人的称谓。
当年的中央苏区所在地就是客家地区。客家地区扩红的宣传主力,就是苏区妇女,比如当年苏区扩红宣传的兴国山歌大王谢水莲就是个典型之一,用山歌动员客家子弟上前线,出现了母送子参战,妻送郎当红军的感人场景。
客家妇女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舍小家保大家,支援革命,支援前线,做军鞋,抬担架,“一首山歌三个师”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奇迹!因为当年中央苏区是建立在纯客家地区的,组成中央红军有生力量的多是客家子弟,中央红军主力的四分之三牺牲、失散或冻饿死亡在长征途中,他们绝大部分是来自江西、福建的客家子弟,在中华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富有革命传统的客家人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而客家女人表现的刚烈精神也永垂青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