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客家人,是从中原搬迁客居的人的称呼,不但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技术,更是带来了先进的文化,而文化中主要也是儒家文化,长汀作为四大客家祖地之一,除了学习现有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外,对于儒学传统文化,更应当对其有所传承,有必要将此作为自己的特色文化之一。而今,人们一说到传统文化,想到的是一些偏见,一些陈规陋俗,甚至把传承传统文化等同于保护民间习俗,而不了解真正的儒家思想,所以发表此旧作。 现代人对儒家思想的几种主要错误认识
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开创的儒学,是中国最古老、悠久、博大而且最富影响力的学派。这个学派源远流长,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历史上,儒学诞生于“礼废乐坏”的春秋时代,而儒学也是上古礼乐文化的集大成者。[sup]注1[/sup] 然而,自从近代以来,尤其介“五四”运动以后,对于儒家学说的批判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曾经一度将我们的孔子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批为“孔老二”,这与儒学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五四”时期对于儒家思想的批判是结合当时的社会制度一起批判的,这也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而在60、70年代对于儒学的批判是结合当时破除封建思想的需要,这些都无可厚非,也不能说我们的前辈们所有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但是在批判的过程中,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对于儒家思想作出全盘的否定是极其错误的。当今在国外思想观念的渗透下,在国外影视、文化的冲击下,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在没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熏陶的情况下,缺乏对文化优劣的辨别力,成为国外思想文化的奴隶。任何一个民族,只有将自己的传统文化延续,这个民族才会存在,失去了自己文化的民族,最终也会从历史上消失。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有必要将儒学思想中的许多优秀的思想传承下去,但现代人在不了解和没有认真读懂儒学典籍之前,由于对儒家思想存在这样那样的偏见,影响了人们对于儒学思想的学习和传承,因而有必要将现代人对儒家思想的几种主要错误认识进行分析,以更有利于我们进行儒学思想的学习乃至于复兴中国文化。
错误认识一:儒家思想是春秋时期的产物,是历代维护封建社会的落后体制的工具,儒家的讲仁义、讲和谐、以人为本的思想培养造就了懦弱的国民素质,是造成我国近代倍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原因之一,不符合当前时代的需要。
儒家思想包含仁、义、礼、智、信、勇、和、慎等等,内容十分广泛,中国古代汉、唐、宋、元、明、清都将儒学与官学结合,儒学也作为社会的主要意识形态,几个朝代都有其兴盛和衰落的历史,而兴盛的时间长,衰落的时间短,这不但是自然规律,也是因为并没有按照儒家思想所倡导的治国平天下理念治理,导致国内矛盾突出,再遭国内或外部势力所灭亡的,把它归疚于儒家思想是十分错误的。儒家思想在作为官学和社会主要意识形态时,实际上在发展儒家思想的同时也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修改,后期许多儒家思想理论与最初孔子时代的表述意义以大相径庭,所以我们学习和研究儒家思想要从孔子时代的典籍入手,注重原义,后来孟子、荀子等人的理论也要在研究透了孔子及其第子的理论后才学习,再后来的董仲舒、二程、朱熹等人对儒学的诠释与原义的许多方面就相差更大了;例如性善性恶孔子并未提出,但子思和孟子提倡性善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这些都是孔子并未提出的;又如三纲五常等孔子并没有提出这样的说法,但董仲舒为了为统治者服务提出的并在后代进一步发展的。
错误认识二:儒学所提倡的中庸,培养出一批庸庸碌碌的人,使我国没有出现优秀尖端人才。
中国古代在明朝以前即便在儒学作为官学的时代,科技、商业、农业、军事的发展都十分繁荣,许多重要发明也产生于儒学作为官学的时代,之所以后来许多方面落后了,除了国外实行了一系列的复兴正确路线,也和我国以八股文取士之后有很大关系,科举成为了知识分子的唯一出路,所以不注重自然科学,使我国的自然科学研究处于停滞状态,因而科举制度是我们应当批判的,儒学学说作为科举中的内容过于单一,这是制度问题,并不是罪魁祸首,我们提倡的儒学复兴,也并不是恢复科举制度。鸡生了的蛋小也不能就把鸡也杀了,要分析其原因。
儒学所提倡的中庸,其根本是一种处理事物关系的方法,要求我们考虑事物关系的极端方面,举出多种方案,用最适合的方法去个理事物关系,即“发而皆中节”,其结果就是和,是合谐、合乎道义、合乎自然规律的意思,这种中庸是极难做到的,而不是所有的事只管取中间的方式去做就是中庸,所以子思感叹说,“中庸不可能也”。天地人,儒家的中就是人,以人为本;对待人,暴、仁、无为,法家严刑峻法,以暴制暴,道家以不治为治,祟尚自然,儒学取其中为仁,以仁治国,提倡文明和自觉;对待道,取其中为义,要符合道德标准;提倡礼,但礼不违背道;其它方面,也无一不是这样。我们平时讲的对待事物要一分为二,做事不能过激,要从多方面去认识事物,和谐,各司其职等等就是中庸的具体体现。
错误认识三:儒家礼节过繁,奢侈,是腐化堕落的根源。
实际上,如果从孔子时代而言,孔子提倡“克己复礼”,恢复周公之礼,这和当时的时代是相符合的,但也可以从孔子的言谈中看出,他对于礼节要求的是“和为贵”,恰恰是提倡简单、节俭的,如谈到治丧时,就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又如提到礼节应简单时说:“朋友数,斯疏矣,事君数,斯辱矣”。关于涉及礼方面的言论还有很多,其中总的一个原则就是抓住其实质,事上要求敬,事下要求做到仁,事长要求做到悌,事父母要求做到孝,对待事业,要做到忠;待人接物,要做到信等等,而对于形式并不要求。至于礼后来的发展越来越繁,一方面是后代儒学家将礼形式化以满足维护国家统治和社会治理的需要而创建了一些制度和礼法,这些制度和礼法很多都是压制人性发展的,是变味了的儒家礼仪。另一方面,由于释家、道家也在影响百姓的生活,一度也成为社会的意识形态,百姓在实行儒家的礼时,也加入了释家、道家的一些做法,如现代人去世时,某些人家里除了儒家的悲伤哭泣外,还引入了释家的念经、道家的引魂,还有的人现在还加入了基督的唱诗等,一家人又哭又笑的,不伦不类。腐化随落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任何一种制度下都存在,儒家提倡的礼尚往来等并没有错,但使得腐化堕落更具有隐蔽性,但儒家一向提倡的是“礼义廉耻”,“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德放在第一位,腐化堕落正是不能实行德的结果。
错误认识四:儒家思想是在夫权的高压下妇女命运悲惨的根源
曾经一度我国妇女的地位十分低下,妇女的婚姻、恋爱都没有自由,就孔子时代而言,虽然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关系,男子作为社会的主体。孔子对于妇女方面的言论并不多,实际了在论语中仅说过一句话,即“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是一句对女子人性的不当评论,在当今社会,这种观点是应当摒弃的。但对于妇女的婚姻、恋爱,孔子是赞同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结婚对象选择以德为主,也肯定了女子的美丽,这一点可以从孔子编写《诗经》上可以看出,《关雎》作为诗经的第一篇,而且在诗经中还大量的有关男女恋爱、婚姻的诗歌。对于女子之德,孔子用“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等诗歌唱词体现出“和”,在表现男子之德时,《论语》中有“南容三复白圭”等方面的论说,在《论语》中孔子很少有对婚姻、家庭方面的说明,这点主要是因为孔子认为他所培养的学生,是用来治理国家大事的,甚至对于学生学习种田、养花等技艺时也是持批评态度的,故而很少讲到婚姻、恋爱方面的事,而不象现代某些作家只会写唧唧我我,内容低下庸俗。孔子时代,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从他个人的思想而言,是希望提高妇女的地位,但在当时社会制度下却无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只能在编写诗经时加入了大量有关妇女生活的诗歌,而许多诗歌,是儙责男子背信弃义和对妇女压迫的,如《氓》等诗歌就是这样;为什么说后来女子地位更加低下,主要是在后来的董仲舒、二程等人制订了一系列三纲五常制度之后的事,是后来统治者从制度上压迫的结果。
注1:摘自《中国儒学发展史》序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