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合开展十余年来,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让老百姓在分娩、大病、特殊病种中受益。人社部等部门正在酝酿推出的“一卡通”和“一统医保”也让广大的农民群众看到了异地看病报销和城乡差距在缩小的曙光。但不得不要去说的是,处于深水区改革的新农合在基层落实中碰到了一些阻扰和难题。 我们先来说说参合的农民们。 随着城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农民向资源相对丰富的城镇及县市搬迁,特别是在乡镇所在地、城乡结合部生活着的多数是农民。村落中人员的大幅减少下地方政府对小学学校、供销社商店的撤消,更迫使村中的农民为了儿孙的教育和生计搬离本村住到资源更好的地方,也就形成了一种白天回村耕作晚上回城镇住的“住在城镇作在农村”的新现象。 农民工外出打工时,如果在外地生小病,他们只能在打工所在地看病。小病不能报,大病因垮区的补偿比率低也报不了多少,手续又麻烦,就会觉得参加新农合没有得到了实惠;一些城镇边缘居住的农民生了病在就近的卫生所看病不能报销而要跑到卫生院或医院,不但路途更远又人满为患,小病得不到补偿让一些农民觉得个人出资的那部分浪费掉了;一部分定点医院对病人诊治时,不是按照最有利的方案去治疗,存在开大方、多开药、开贵药或指导农民“挂床”住院治疗等过度消费医疗服务的现象,也让一部分农民觉得虽然是有了报销,但总付出却比原来贵了,也就逐渐丧失参加合作医疗的热情。这也是历年无法真正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困难问题所在之一。 接下来说说三级医疗网的最基础医技人员。 从“一根针一把草”出来的乡医大多白发飘飘,有者已离尘世,哪怕留守在农村的一些老乡医也都或随子女在村外居住或在家安享晚年,把“卫生事业”只不过是当做一种“方便人”的闲余生活。 对于这些有功的老人们我们不便去说着什么,但他们已没有了专业从医治病的激情,去学一些计算机的技术来开展新农合报销等业务,慢慢地将退出这个舞台。所以现在在编织网底都是一些七八十年代各县卫校培养出持“中专水平证书”的乡村医生和一些大中专返乡的医疗技术人员。 随着村民的不断外迁,导致了在岗村医的收入急剧减少,使得这些40-50岁的乡医们与当地同龄水平哪怕是普通工人的收入相差很大。虽然政府这几年在也在公卫这块补助了一些,但这收入也是远远落后的。也就这样,使得一些乡医或改行或找副业或随乡民搬迁至城镇赖以谋生。从坊间流传一句话“医师医师,医匠都不是,人家石匠水泥匠都快两百一天了,我们小工都不如。”足以见基层医生对自身行业的失意。 一些大中专毕业返乡的医技人员算是乡医中最为年轻的队伍了。他们多开业在一些比较有人气的地方,有着一些诊疗技术,病号也算是不少的。但随着医改的深入中一些政策执行的偏袒,也逐渐显得捉襟见肘,渐失热情。 再来说说管理制度。先要提下的是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其是指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也就是县卫生局——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的三级管理模式,换句话说生活在最基层的村卫生所是归乡镇卫生院全权管理的,他们之间既是上下级的关系又是竞争的关系。让一个既得利益者去管理一个要和他“分饼吃”的群体,是有点悲哀的事。八九十年代的卫生院的状况也总隐隐约约会在这些执政者的脑绪徘徊,所以在制定一些方案时有所侧重,如一些县制定的在卫生院三公里内或集镇、城乡结合部设置新农合报销点、限定新农合本村报销权限,不能跨村报销等一系列“保护性”措施。使得一些国家政策得不到落实或不想去落实,影响了新农合在基层的实施推广,老百姓难以得到“民生工程”带来的实惠。 如何提高参合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医疗改革的成果,解决“小病不出村”、“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问题;如何挽留渐失的村医,如何缝合那支离破碎的三级医疗网网底,让卫生改革走的更远更健康;如何去规范地方行政的行为和责任,让政策落实到位,让他们的举措和国家的规划步调一致呢? 能否尽快大力推行一卡通,将符合条件的卫生机构纳入新农合普通门诊定点机构,特别是一些农民居住聚集的集镇、城乡结合部。让老百姓在务工地或家门口看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可以有新农合报销,真正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这样不仅让老百姓觉得参加新农合物有所值,增加参合的热情,更落实了新农合指导意见中的政策,让医改走的更稳更远。 能否在几个人口少的村落找一个能链接各村都相对比较近的地带设立一个中心村卫生所或卫生服务站。将邻近几个村的公卫等财政补助集合起来一起投入进去,并开展对卫生所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扶助,让医技人员收入达到当地中等工薪阶级的水平;减低了出诊或家庭式治疗服务的风险程度,让医技人员免去后顾之忧,更能全心全职投入到卫生事业中。不但有利于稳定乡村医生队伍的发展,更能让一些空心村的农民,特别是一些留守老人能就近就诊或开展家庭式治疗服务。落实做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重点关心弱势群体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是否可以以人民利益为执政理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抓好“四风”建设,能实事求是,深入实际落实各项政策,不做表面文章,不避重就轻;能有效规划、整合新农合资源,让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纳入新农合定点机构;能坚持便民利民,实际地去让农民受益,使新型合作医疗真正发挥作用,“以人为本”去建设和谐的社会。 或许,不久的将来在人社部和卫计委的协调下,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