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05610
注册时间2013-4-24
最后登录2021-12-25
威望0 点
好评度1 点
金钱803993 金币
少尉
|
发表于 2015-6-20 07: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东广州来自: 广东广州
归汀州
2014年12月4日 9:59:19 作者:黄育盛 编辑:胡旻晓 字体:大 中 小
11月初,云和盟员黄育盛参加云和县政协考察组,赴福建长汀等地考察交流“古汀州”移民文化,并写成《归汀州》一文。日前,中共云和县委书记张建民批示:汀州客家人三百年来在云和瓯江北岸繁衍生息留下的历史印记,当为云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辈有发掘、研究、保护与弘扬之职责。此次政协赴福建长汀等地考察交流“古汀州”移民文化,并形成考察纪实材料很有价值。务请童少锋副主席对云和“汀州客家”文化再做深入研究,并指导赤石乡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运用。可否将赤石打造成“客家文化风情小镇”?现将《归汀州》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一
三百年了,我对这个地方依然熟悉。
脚下踏过的每一方石头、城墙上的每一块砖似乎就是这个颜色,只不过石头圆滑了些,墙砖脱落了一些。城墙之下是拱圆的城门,三百年前,我在门中走过,记得墙根用巨型的条石筑就,今天再看这条石,比之前油滑了许多。所不同的是,墙根之下,多了用木头制作的长凳。长凳上坐着多位老者,老者们用自己的乡音在聊天,对我来说,这种乡音是多么的亲切,每一个字似乎都是从我娘胎带来的口音,这种乡音似乎对我的耳朵产生了共鸣,让我有了泪涌的感动。三百年了,虽然语调语音已转变,但单词依旧,语序依旧,我刻骨铭心地记着,这种乡音叫汀州腔。我情不自禁地上前与老者讲讲咸淡,拉拉家常。其中一位老者似乎与我同感,他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他家的一切,他是乡下人,今天和自己屋下的布娘子一同进城卖兔子,上一行卖了二十五元一只,这行只卖了二十元一只。我清楚地记得,在这城中,康熙年间,兔子一个铜板买两只。
城门之上,正反两面都写了“三元阁”,熟悉的字样让我勾起往日的记忆,这个地方叫着汀州府,这儿正是城门。问问路人,怎么把这儿叫长汀县了,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改的,但我就认定了,这儿就是汀州府,我不改了,由他们怎么喊吧!仰望城楼,为飞檐翘角的两层建筑,正面六枝立柱,气势非凡。城墙齿型的射孔不亚于北京八达岭的伟岸,影绰之间,我看见了穿着“兵勇”、或戴着“红顶”的官兵,手持长矛,来回穿梭。
我看了这儿的介绍,进一步证实了我的记性。汀州三元阁城门始建于唐大历年间,原名鄞江门,后改称广储门,明弘治十二年建城楼,清代改称“三元阁”。由于“三元阁”正对着汀州试院,因此在阁中设有一尊魁星塑像,手执朱笔对着试院,意在镇文风、盛科举。 现在,三元阁己成为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三座白石拱桥仿佛三元阁美丽的流苏。阁北为宽阔的园林广场,两边建有与其风格配套的琉璃瓦仿古低层民宅。三元阁长廊飞檐,灯笼摇曳,四周的商店市场,古色古香,养眼古典,繁荣如旧。晚间,红灯奢华,绿光迷幻,神秘优雅。我想,毋须更多的介绍,风情万种的古建筑,正如醇醇汀州酒娘,早已醉了许多游子的心。
我从三元阁信步走向汀州试院,粉红墙面、黑瓦起伏蜿蜒,院墙开着拱圆的门,上书着“汀州试院”。我不记得当年是否有这粉色的院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年没有“长汀县博物馆”的牌子,也没有“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以及红五星镰刀的标志。院内巨型的翠柏依旧生机盎然,只是埋怨它,三百年了,为什么不长大。在其树下,竟然有清光绪四年的好事者刻写了《汀州府试院双柏记》:“汀之试院,旧为汀州卫,后因改建,几历年所夫?中有双柏,回环互绕,缭绕于东廊风檐之上,盖前乎试院而生,又不知几历年所夫……”云云数语,推测树龄当千年之上。我想,这株和我一般苍老的双柏,早已见证了这方水土的前尘后世事,只是它没有南来北往罢了。现场有专家云,测定它已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了,树龄正好与汀州城同,断定这株柏树当植于唐大历初年,乃汀州古城的历史见证。汀州试院始建于宋代,庭院式结构,占地万余平方,由门楼、空坪、大堂、后厅、厢房和数幢平房相接组成,建筑古朴、环境清雅,规模宏大,气势恢宏。该址宋代为汀州禁军署地,元代为汀州卫署址,明、清两代辟为试院,是汀属八县科举应试秀才的场所,是古代汀州作为闽西八县文化中心的代表性建筑。我欣然于树下,与石雕的纪晓岚合影一回,他老人家于清廷为官时,我已迁瓯江之北了,他编《四库全书》,我记述着汀州的来往,算是同僚吧!我记得,曾于此参加过州试、省试,我从乡试开始,一路科考甄别,方来此参试,学政、教谕何人,哪甲哪科,都已忘却了。
掌灯之后,汀州古城,得三百年前一般般,总是来得温馨。我不由自主地走向记忆中的老街,当年那儿叫着店头街。在入口处,怎么多出一座两层亭榭,飞檐如鹰,上匾书了“熙朝人瑞”,中有满文官印,上款:钦命云南全省提督学院田为,下款:光绪廿八年上浣署民何钟翰立。这些人我怎么不认识呢?怪不得,光绪廿八年,我已远徙浙西了。走进老街,依然那样的窄,两旁的老屋还是那个的式样,相比当年,老屋、店门似乎用什么颜料涂抹过,显得统一标准。脚下踩过的石头也和当年的不同了,当年是打石老伺打的整块条石,之间的缝隙可以落下细孩子的脚,当然,其表面已被路人踩得精光油亮。而今天的方块或条石,之间竟然天衣无缝,如果当年有这样的打石老伺,肯定已入朝为匠了。不经意间,非常幸运,还是找到了横卧路中的七块老旧条石,三百年前,我就是踩在它之上行走的。老街显得冷寞多了,行人不多,没有熟悉的汀州吆喝声,没有喝过汀州酒娘之后的调笑声。当年的人哪里去了?也许都和我一样,迁走了罢。间隔之间,还有些老旧的土墙、青砖风雨斑驳。我想,再过三百年,它们可能依然如此。不时显眼的有“修府、游氏家庙、醉仙楼、客家一品”等金色的招牌,记忆之中,它们似有似无,可以肯定,当年这些招牌没有现在这般的亮丽。在一处写了“贡元”的老宅中,有一株分叉虬曲的铁树,造型特异,主人说,它已长了二百多年,当年我来时,这儿尚未有铁树。木板门之内,是低矮的门店,细老妹子真俊,纤纤的身子如风若柳,白净的小脸像刚剥出壳的煮鸭子蛋。她看我们进店,笑过一面之后,竟然羞涩地低头在玩她心爱的小盒子,那扁扁的盒子有光亮、有文字、还有人公仔呢!当年是没有这玩艺的。世道变得好快,当年这儿站着的应当是男掌柜,肯定没有细老妹子。一位老叔婆挑着一担皮箩,上置洋铁皮的盆子,用地道的汀州腔在吆喝着“卖皮糖了”,刚埋怨老街的冷寂,这会儿终于有了一丝的灵动。
我记得,店头街是汀州城最早的买卖街,始于唐代,北宋时在此设店头市。店头,在汀州腔里是最好铺子之意。明代,汀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都在汀州城设立会馆,先后有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武平会馆等,可能也有处州会馆。此乃闽、粤、赣商贸重镇,店头街商贾云集。刻印店、理发店、制鞋店、裁缝店、画像店、纸扎店、木屐店、打金店应有尽有。当年,我曾穿着木屐,踩在这儿的条石或卵石上,发出清脆的嘀哒声,犹如在柔和月下欢奏着一曲悦耳悠远的汀州古调子。
今日夜浦,同行的人有在念叨着:“维,甲午初冬,汀江秀色之际,于归汀州,谨以汀州美酒祭奉列祖列宗,庶母土地均依附鉴,伏惟,尚飨!”如果问我喜欢什么食物,这儿的一切都是我多年的粮食,比如:氽豆腐、灯盏糕、芋子饺、簸箕板、豆腐饺等。当年,我最喜欢到一家店,掌柜的我熟,今天是否依然是他的后人所掌?前面就是了,三百年的老字号“七星饭店”,店里的兜汤、馄饨、豆腐角都是福建省名食。食在汀州,没错,当年,我要尝遍风味小吃,真还得在汀州老城住上几天。对了,为什么这店叫“七星饭店”,民国初年,有好事者编了“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的唱词,不要误会,和这没关系,只是因为店前面有座“七星桥”而得名。我闭上眼睛,恍惚间,店头街就是一幅活脱的北宋风俗画,那画画的人我熟,叫张择端,那画取名为“清明上河图”。
路过一家大庙,山门正书“天门圣地”,正门上书“敕封天后宫”,楣匾书“天配德后”,正堂匾书“德孚广济”。走进庙堂,仿佛有一种慈祥、一种柔情包裹全身,正如匾书云“觉海慈航”。天井两廊玻璃框内有风、雨、雷、电等十二神将塑像,他们各执兵器威风凛凛。正殿为抬梁式建筑,跨度大,与前殿相似,二根石柱上的缠龙栩栩如生,双层如意斗拱承托的五凤楼与前殿五凤楼形成递进层次。妈祖塑像安放正殿中央,容颜慈祥,金线锦绣龙袍、银质镂刻凤冠霞帔,正是“戴玄冠兮出琳房,玉鸾佩兮云锦裳”,这尊神像已近四百年历史。圣母间,锦被绣枕、龙床妆台、红木桌椅、油漆地板,古朴典雅,充满闺阁氛围。据称,圣母闺阁唯此一间。我曾阅宋《临汀志》,有载:“三圣妃宫在长汀县南富文坊,及潮州祖庙(天妃庙)……今州县吏运盐纲必祝祷焉。”汀州府天后宫始建于南宋绍定年间,原名“三圣妃宫” ,由山门、朗门、戏台、钟鼓楼、水阁楼、前殿、正殿、后殿及圣母间组成。四面环水,乃汀州八邑敬奉妈祖的场所。有门联云:“天妃神力海不扬波稳渡慈航登彼岸,圣母恩德民皆乐生遍传显绩降人间”。我记得,浙西南瓯江中游的赤石村,从康熙年间始,即有天后宫,亦称鄞江会馆,可以肯定,其香火承自汀州天后宫。我想,当年汀州人远涉浙西,沿途千山万水、急流险滩,为安全之故,唯有于瓯江之畔修建天后宫,祈愿女神庇佑。
走进五通街民主巷,有一处石牌坊门楼,三座双层如意斗拱,包围着皇敕“恩荣”二字的石匾,四周以狮龙花卉雕饰。门前三丈余高的蟠龙石旗杆巍然屹立。仰望门楼,似乎有一种威仪和尊严扑面而来。横楣额上镌刻“李氏家庙”四字,两边雕刻人物图案,下端雕饰双龙双狮戏球。走进庙堂,宽敞的厅堂庄严古朴,匾额悬满了大部分的空间。正厅神龛由整块大石板砌成,顶置双龙护日雕饰,牌位上书:陇西李氏一脉宗亲神位。陇西李氏,对了,我看见了高祖李渊、太宗世民、直至昭宗李晔向我频频致意,他们头戴通天冠,身披龙腾服,不减当年朝堂之威严。主人啊!我是您的臣子,阔别多年了,君臣情谊如故,我泪如泉涌,不由自主地双膝下地,三呼万岁。主人,我蒙受枫陛恩浓,您定记得,昭宗时,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