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16403
注册时间2015-8-2
最后登录2016-4-10
威望0 点
好评度2 点
金钱23903 金币
军士长 冬天褪去银色的礼服,变成春天,
|
发表于 2016-3-5 00: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福建泉州来自: 福建泉州
夏日开花、叶片如蝶的葛藤,在客家人的精神世界里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年端午一到,客家人必到山里采上一把,以红线捆住再挂于门楣之上。不同于汉族悬菖蒲、艾叶的习俗,客家人端午悬葛藤,倒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习俗或源自唐末
说起这习俗,还与宁化石壁的“葛藤凹”有关。据说唐末黄巢起义中,这里发生过一个悲壮的故事:一名中原妇人,独自带着两名年幼的孩童徒步千里,流亡到宁化石壁。奇怪的是,她将年纪稍大的孩子背着身上,却将幼小的男童牵在手里。
有悖常理的行为,引发了黄巢的好奇心。一问才知道,妇人背上的大孩子是她兄嫂的遗孤,手中牵着的幼童才是她的亲生儿子、 颠沛流离的乱世里,妇人为保存兄嫂的一点血脉,只好做出如此牺牲。
或许是妇人千里奔亡的悲壮,触动了这位“隔山摇剑、杀人如麻”的糙汉子内心最温柔的地方,黄巢便私下嘱咐妇人落户后在家门口挂上葛藤。
故事的结局自然皆大欢喜——因门口的葛藤,全村百姓在兵荒马乱的杀伐里得保平安。就这样,故事发生地——宁化石壁的“葛藤凹”,顺理成章成了客家人的精神坐标。而
故事发生时的端午节,也顺带多了个悬葛藤的习俗。
客家娃成长记忆
童年一遇端午,父母便张罗着到山里采葛藤。长长的葛藤如少女的裙裾垂在地上,调皮的孩子会悄悄 跟在后头伸脚去踩。父母自然知道是孩子们的把戏,照例要回头埋怨上几句。孩子们却嘻嘻哈哈也不真惧,很快便故态复萌,常惹得父母气急败坏又无可奈何。
这种有趣的场景,是不少客家孩子的成长记忆。等到将葛藤采回家,他们停止嬉闹,忽然很自觉地帮父母将葛藤择好,再以红线系于门上。至今在客家人的习俗里,端午悬葛藤仍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当然,相较于仪式感十足的悬葛藤,孩子们记忆更深刻的内容自然与轻松的“吃”有关。《武平县志》记载称,邑人多取葛藤的茎块磨成葛粉,“比薯粉性凉”。因为富含淀粉,葛粉在饥荒年代,大概也曾被客家人当做粮食吧!
|
评分
-
参与人数 1 | 威望 +3008 |
收起
理由
|
长安
| + 3008 |
我到过宁都的葛藤凹,那村子在我脑海留下深刻的印象.却没听说宁化有葛藤凹.我想,宁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