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26|回复: 3

[客家风情] 客家崇文地 埔邑邹鲁乡

[复制链接]

927

主题

9482

回帖

0

积分

少校

社区居民论坛鼓励勋章忠实会员勋章社区劳模勋章论坛顶梁柱顶级劳模网站元老勋章

发表于 2016-10-5 10: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东梅州来自: 广东梅州
[paragraph]






百侯古镇:客家崇文地 埔邑邹鲁乡









润碧流翠的梅潭河自东向西贯穿百侯,把古镇划分为南北两片。
太史第,如今是百侯农耕文化博览馆,成为古民居活化的样板。

  【关键词】
  杨之徐
  杨之徐,字沛若,号慎斋,大埔百侯镇侯南村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曾任河南汝宁光山县知县。杨之徐壮年致仕归田,后专注于闭门读书、教育子孙,著述颇丰,有《编年录》《企南轩文集》等作品。流传于大埔乃至粤东地区的著名典故“一腹三翰林”,就是指杨之徐之妻生育的三个儿子杨缵绪、杨黼时、杨演时先后考取进士,且都成为翰林院大学士的故事。
  【问迹寻踪】
  “我爱南北村,仁乡多著姓;风俗岂移人,南柔北多劲;愿言礼让崇,式里尚致敬。”这是清朝嘉庆年间秀才丘植笔下的大埔县百侯,是一个盛产世家大族,社会风俗淳厚、崇尚礼教的“仁乡”。 盛夏时节,记者一行来到百侯,探寻古迹贤踪,感受这座书香古镇的魅力。
  从白堠到百侯,文星璀璨
  从大埔县城出发,沿省道S221线行驶10多公里便到了百侯镇。百侯是梅州最早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乡镇,路边高大的门楼上有一副对联:“山水美山水,百侯出百侯”,别有一番意趣。

侯南村三十六巷
  百侯原名白堠,据说是因古时村口马山上以白石、白色瓷土砌成的报警堠台而得名。也有人认为是因白姓人先在此居住而得名。这一名称,最早可见于旧寨里村“蔡仙人圳”水口旁的宋代石刻。石刻记载了开圳缘起,其中一句便是“白堠洞里号神仙,一带江山数百年”。明末之后,百侯科甲兴盛、人才辈出。清朝康熙年间,当地进士杨之徐倡仪改“白堠”为“百侯”,取“白侯辖地,出百位封侯”之意,至民国初年正式采用“百侯”的名字。
  “出百位封侯”是杨之徐对家乡的希冀,纵观历史,从百侯走出的读书人数量的确蔚为可观。侯南村南麓公祠旁的“俊采星驰”文化墙,镌刻着明清两代从百侯走出的5位翰林、24位进士和134名举人的名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从名录可知,翰林有清康熙年间的萧宸捷,杨缵绪、杨黼时与杨演时兄弟,以及嘉庆年间的张翱;进士则有入清后粤东第一个进士萧翱材、杨之徐及张翱之父张树勋等。
  同科中举、中进士一向被视为科场佳话,这在百侯却是常事。康熙五十年,百侯萧宸捷、杨润时、杨辉玉三人同科中举,引起轰动;乾隆十年,杨成梧、杨演时、杨文振“同捷南宫”,成为同榜进士;乾隆十二年,杨缵绪的子侄杨振纪等七人同时中举,后有“同堂七魁”的佳话,等等。百侯读书风行,考取功名、为官于朝者众多,正如杨之徐诗中所言,“游泮科名累相望”“勋名驰帝阙,冠笏满朝堂”。
  百侯在科举上的显赫,乃当地先贤数代推动文教的结晶。正如杨缵绪所说, “文章遇合偶然耳,根深实遂良有以”。其中至为关键的因素,便是杨氏等著姓大族家学渊源的积累和百侯书香风气的形成。
  书斋校舍遍布,芝兰玉树
  润碧流翠的梅潭河自东向西贯穿百侯,把古镇划分为南北两片。在侯南村,杨氏先人所建的大书斋、兰台书室等学堂、私塾至今仍存,弥漫着翰林书香。在当地人带领下,记者一行在小巷里找到了大书斋。老屋大门紧闭,但从外观仍可看出,其建筑规制较大,内部应较为疏阔。大书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由杨之徐的先祖杨淮所建。据说,杨淮还曾聘请福建名士陈令、陈仕贤等为师,教育子弟。一直到民国年间,大书斋仍作为学塾,杨淮所传子孙均可在其中读书。
  在世代相传的读书传统中,百侯科甲之士以书香门第相尚。兰台书室坐落在通议大夫第旁,由“一腹三翰林”之一的杨缵绪妻子蓝氏所建,供族人子弟读书。从书室门口望去,一眼可见四道或方或圆的门槛,寓意深远。一方一圆的造型表示“无规矩不成方圆”,四道门槛代表古时科举的童试、乡试、院试、会试。穿过门槛走到天井处回望,只见地面铺着的圆润鹅卵石拼成了一只巨大的“金钱龟”,而门槛则间隔出首、颈、身及四肢,取“独占鳌头”之意。据记载,杨缵绪晚年致仕归家后便“杜门日课子孙,读书作文”。
兰台书室内院一方一圆的造型表示“无规矩不成方圆”,四道门槛代表科举的童试、乡试、院试、会试。


  时光来到近代,百侯仍是人才辈出。在“俊采星驰”文化墙上,记录着从百侯走出的11位将军、院士和名人贤达,如抗日名将罗卓英、老一辈革命家杨应彬、科学院院士杨文采和著名的爱国华侨、大实业家肖畹香等。而这多得益于百侯较早的近现代教育体系转型。
  这里有创办于1936年的百侯幼儿园,是全国创办最早的农村幼儿园之一;侯南步梯小学则是大埔县最早兴办的小学;其中最有名的是坐落于梅潭河南岸的百侯中学,至今已有90多年历史。
  走进百侯中学校园,最显眼的便是陶行知先生的雕像。民国时期,学校创办人杨德昭邀请陶行知来百侯施教。陶行知因难以抽身,委派了他的学生潘一尘等13人到百侯开展“生活教育”,以“小先生制”普及百侯乡村教育。如今,百侯中学仍然悬挂着陶行知为该校建校十周年题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百侯中学也成为了国内知名的陶行知教育基地,享有“北有晓庄,南有百侯”的美誉。
  名居古宅林立,客家风姿
  作为清代粤东地区的科举重镇,百侯古镇留下了众多名人故居、仕宦官邸、书斋等。据统计,百侯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屋建筑共120多座,其中既有官宦富商的深宅大院,又有别具一格的大小祠堂;既有原始典型的客家民居,又有亦中亦洋的建筑院落。
  “石路逶迤略约斜,映山红是杜鹃花。牛行屋后鸡栖树,世长茅檐三五家。”杨黼时诗中描绘的山村小景,至今在百侯仍可见。行走在侯南村三十六巷,鹅卵石铺成的石路蜿蜒曲折,偶尔能看到屋主为求平安在墙上刻有“石敢当”的小石碑,巷头巷尾随处可见古朴大方、精美绝伦的古建筑。
  乾隆年间陕西按察使杨缵绪的故居——通议大夫第,是一座九厅十八井的府第式客家大院。通议大夫第正门前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远远望去,生机盎然的自然风景与古朴大方的客家院落相映成趣。大院外表气派,三堂四横屋;抬头细看,屋内抬梁斗拱均雕刻各式花草图案,精致考究。上堂还悬挂着乾隆皇帝赐给杨缵绪夫人蓝氏的“七叶衍祥”匾额,褒奖其敬老爱幼,上见祖、父、下见曾孙、玄孙。如今,通议大夫第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百侯镇政府正对其进行维修,不久将对游人开放。

通议大夫第是乾隆年间陕西按察使杨缵绪的故居,为九厅十八井的府第式客家大院
  百侯镇的另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则是中西合璧风格的肇庆堂。清末民初,百侯镇许多村民外出经商,后回乡建房,引用了不少独具外国风情的建筑元素。肇庆堂建于1917年,由侯南村人杨敬修的三儿子杨荫垣兴建。据说建房时选取优质石材、木料,并从各地请来建筑、雕刻、绘画水平精湛的工匠,建造西式洋楼时还特地聘请外国人监工,历时3年才落成。步入屋内,正堂的横匾“肇庆堂”是原国民党将军张发奎所书,下堂横匾“人登寿域”则是民国名人陈炯明所书。在院内抬头仰望,中式院落的雕梁画栋刻画得栩栩如生,西式洋楼外墙上的雕刻亦是美轮美奂。

企南轩原是杨之徐所建书斋,损毁后于民国年间重建,西式圆弧门窗与中式窗格浑然一体。

  在百侯,像肇庆堂这样中西合璧的建筑,还有海源楼、企南轩等。企南轩原是杨之徐所建的书斋,损毁后于民国年间重建。如今所见的企南轩由一座堂屋和一座西式洋楼组成,西式圆弧门窗与中式窗格浑然一体。海源楼是杨潮南在马来西亚经商兼做“水客”发家后建造,也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典型建筑。它的大门设计为欧洲教堂风格,而屋顶又继承了客家民居建筑特点,呈“人”字形,一中一洋相得益彰,为人称道。
  【专家视角】
  百侯是成就梅州“人文秀区”的典型聚落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清朝,百侯是粤东地区地域性的人文中心之一。那么到了今天,人们研究百侯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肖文评(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研究员,以下简称“肖”):从宋朝到元明清、到民国、到现在,百侯在这800到1000年间的历史是比较清楚的。首先是古代的科举文化兴盛、近代以来的现代教育发达。梅州是文化之乡、人文秀区,如果要落实到一个具体的聚落、村落,我们可以关注攀桂坊、松口,但更应该谈的是百侯。虽然百侯这个聚落没办法从宋元科举讲起,但明代中叶以来的科举文化兴起、发展、兴盛,到近代教育的起步发展乃至教育体系的完善,都可以在百侯看到。从清初一直到清末,都有百侯人考上举人、进士,数量多、层次高。从人才教育体系的完整性和培育人才的力度方面来说,还是百侯更典型。
  其次就是明清古建筑,这在百侯特别多。可以看到围龙屋、府第式、中西合璧式等各种民居建筑。根据文献记载,百侯曾经有很多大土楼。在梅州,一般祠堂就是围龙屋的上堂。但在百侯,所有的大宗祠都是独立的。这是严格按照儒家伦理所规定的祠堂建筑模式。
  此外,让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当地的民俗活动非常多。比如侯北正月十五的龙珠灯、农历十一月十六的作福,侯南正月十五至二十三日为期一周的作福等。百侯有四大宫、四大庙,民间社会的系统保留很完整,这在其他地方已经很难找到类似历史悠久又活动频繁,社会影响比较大的民间会社活动。
  记:百侯有影响力的文人很多,他们所留下的文献著述数不胜数。在这当中,您认为对地方文化构建贡献最大的是哪位?
  肖:从客家文脉发展、客家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百侯是非常值得推荐和肯定的。其中对当地人文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人是杨之徐。不仅是有关他的民间传说,更重要的是他亲笔写下的《编年录》等著作。在这本书里,杨之徐记载了从他能够准确记忆的康熙十年(1671)到他去世前一年(1730),这六十年的时间里,村落、家族经历的大事。凡是和他有关的,包括地方上的人、事、物,甚至北京朝廷的事情都记载得很清楚。
  杨之徐和舅舅萧翱材都是进士,儿子杨缵绪、杨黼时、杨演时则是翰林。萧翱材又是梅县松口翰林李士淳的学生、三河总兵吴六奇的家庭教师,和丰顺汤南的进士罗万杰关系也很密切……结果就是,在家族势力、交往的文人士绅等因素的加成下,杨之徐成了百侯村落里地位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他亲自办学,抓家族的教育;进行宗族建设,建祠堂,修族谱,定族规,规范宗族发展;甚至地方经济发展,如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制定墟市规则,管理河运,推广烟草种植等,以及如今侯南村三十六巷的建设规划,都是杨之徐曾负责或参与的。可以说,杨之徐就是百侯这个聚落的总设计师。
  【逸闻轶事】
  书香风气盛 财主“借书种”
  明清时期,大埔茶阳饶氏、湖寮蓝氏和百侯杨氏、萧氏都是当地著姓,也是科举世家。他们之间常互结姻亲,既是取门当户对之意,也是为彼此学问交流提供便利,相互支持以保证书香门第的传承。据记载,杨之徐的舅舅便是侯北进士萧翱材,他的妻子则是茶阳饶氏父子进士的后人,她生下的三个儿子杨缵绪、杨黼时、杨演时都高中翰林,“一腹三翰林”传为佳话。百侯神童、乾隆年间进士丘元遂则是杨缵绪的外甥。
  百侯作为粤东地区地域性人文中心的地位,也在民间故事中有所反映。相传,清代乾隆年间,饶平县石井村有一位姓刘的财主,为了“借书种”,特地来百侯寻娶媳妇。有人介绍说翰林杨黼时的小女儿满姑未嫁,刘财主便找上门去说亲。杨黼时不愿小女嫁到较远的饶平,但出于礼节不便拒绝,于是出难题,要求刘财主第二天准备100箕甜粄。没有想到,刘财主当天回程时,一路布置农家为其蒸煮,第二天便将信物呈交。杨黼时见随行的财主儿子长相端庄、谈吐得体,于是答应此门婚事。满姑嫁到饶平石井刘家后,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名桃,一个叫李,皆送往百侯外公家读书。后来,兄弟俩同时考中举人,当地人便认为这是百侯的“书种”传过来的结果。
「真诚赞赏」
好人一生平安!      欢迎访问http://bbs.514200.com/

1

主题

1995

回帖

3984

积分

中尉

论坛鼓励勋章社区劳模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勋章

发表于 2016-10-5 10: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来自: 中国
客家古镇
长汀论坛最新手机客户端下载地址:http://app.fjctw.com//homePag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3287

回帖

3197

积分

中尉

社区居民灌水天才勋章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16-10-6 16: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三明来自: 福建三明
没去过
长汀论坛最新手机客户端下载地址:http://app.fjctw.com//homePag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7

主题

9482

回帖

0

积分

少校

社区居民论坛鼓励勋章忠实会员勋章社区劳模勋章论坛顶梁柱顶级劳模网站元老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7 10: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梅州来自: 广东梅州

回 南国一滴雨 的帖子

南国一滴雨:没去过 (2016-10-06 16:10)
欢迎你来观光旅游!
好人一生平安!      欢迎访问http://bbs.514200.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