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桥为什么叫五通桥应该从五通庙说起,但五通庙的说法不一:
其一:五通庙祭祀五通神,五通神又称“五圣”、“五郎神”,原是中国南方乡村中供奉的神道。本是兄弟五人,唐末已有香火,庙号“五通”。宋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年)赐庙额为“灵顺”。宋代由侯加封至王。因其封号第一个字为“显”,故又称“五显公”。
其二:五通庙是供奉上官兰的庙宇。唐末福建人上官泊、上官兰父子为镇将,剿黄巢战死,封赠忠勇将军,敕建专祠“惠安祠”祭祀,后加封上官泊为民主王、上官兰为五通王,五通庙是供奉上官兰的庙宇;
其三:“五通”不是神,而是战死疆场将士们的鬼魂。明太祖朱元璋得天下后,一夜梦见数十万阵亡无主将士向他哭诉,于是他下令民间供奉“五通”神位,让他们得以享受百姓祭祀。这里的“五通”是指五人一组,又称“伍”,是古代军队的最低一级编制,相当现在的“班”。因此,朱元璋下令祭祀的“五通”不是神,而是战死疆场将士们的鬼魂。
根据80年代末南宁的五通旧庙门前的楹联的原意五通分别是指:通天、通地、通人、通神、通鬼。也有通“东西南北中”之说。
个人认为五通小学、五通门、五通桥、五通街是由五通庙得名。
五通庙供奉的菩萨我见过。在解放初,五通小学内有畔池,安放有许多大小菩萨,但不知道那些菩萨的名字。有一尊叫“五通公王”(俗称大菩萨)菩萨有三只眼,曾转移在站背巷小庙(隔壁是汀州医院)供奉,毁于“文革”。
看官家里如果有八十岁左右的老人顺便问问,再把结果说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