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68|回复: 0

中国白!

[复制链接]

72

主题

0

回帖

108

积分

下士

发表于 2023-4-24 12: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Reserved来自: Reserved
瓷器,是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器物之一。
回望中国千年瓷业历史,唐代“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各领风骚。而在东南一隅,随着泉州贸易港的兴起,德化瓷“墙外飘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欧洲,名扬海外,被浪漫的法国人称为“中国白”。

因瓷而立,因瓷而兴。作为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的德化,如今形成大师艺术瓷、出口工艺瓷、日用家居瓷“三足鼎立”的产业集群,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陶瓷茶具生产基地。

然而,大而不强,制约着德化瓷的发展。向内看,国内陶瓷产区竞争激烈,论规模,广东佛山、潮州与湖南醴陵领先德化;论影响力,中国十大陶瓷品牌中德化仅入围一家,当地4000多家陶瓷企业中规上企业仅160多家。向外看,外需走弱、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让以贴牌生产为主、价格相对较低的德化瓷优势式微。

德化瓷如何重振“中国白”荣光?去年底,福建省七部门推出10项举措,鲜明提出统一打造运作“中国白·德化瓷”品牌,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3月,德化启动“中国白·德化瓷”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力争通过扩大国际影响力、增强工艺创新力、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陶瓷产业集群到2027年突破千亿元。
“中国白”,是一域之光。担当这一荣光,德化有怎样的底气,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近日,记者探访德化陶瓷企业、德化窑、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与有关机构等,与业界、学界和政府共同探寻德化瓷复兴之路。

古与今:窑火复旺

德化瓷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与月记窑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冯清芳没有想到,古稀之年又忙碌了起来,还在短视频平台“火”了一把。

沿三班镇蔡径村盘山小路,依山而建的月记窑跃入眼帘,宛如一条长龙斜卧山间,窑炉边整齐码放着成堆的木柴,覆盖着木屑和灰土的石阶、被烟火熏黑的窑目,仿佛诉说着400多年窑火不“息”的历史。冯清芳和4名烧窑老师傅正忙着将装有瓷坯、形如蒸笼的匣钵送进窑室,为一周后的点火烧窑作准备。

19岁到月记窑当学徒的老冯对这座老窑有着特殊的感情,见证了德化龙窑经历20世纪70年代的鼎盛,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电代柴”能源改革后,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以电代柴后,柴火烧的瓷生意就不怎么好了,但我们的龙窑代表着德化陶瓷的历史,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要有人传承下去。”谈及坚守,老冯这样说道。

月记窑复烧,窑工正在控制窑火。
转变,始于2006年。作为手工技艺类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正式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月记窑也备受重视,作为特色文化遗产项目进入保护名单。

保护之后,如何更好利用?在经历不同创业团队“试水”之后,亏损多年的月记窑迎来了新的“改造者”。

2017年,在晋江一家媒体工作的德化人苏瑞厚决心离职,从村里接过月记窑的经营权,并获得风投支持。“经过市场调研,我们发现,随着国内新中产消费的崛起,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品牌的文化内涵,茶叶、丝绸、陶瓷等传统文化名片,市场广阔、潜力巨大。”苏瑞厚决心依托德化完备的产业链,打造“月记窑”IP。

2021年3月,他开始筹建设计、营销、品控等团队,2022年6月在直播平台上线销售,定位“知识输出型”直播,专注讲关于月记窑和德化瓷的历史故事,上线第五天就迎来了“爆点”,如今销售额每月超200万元。

“商品做到极致,就是文化的输出。”苏瑞厚坦言,文化和产业应该是互融共生的关系,对古龙窑最好的保护,就是活化利用它,并力争在企业品牌打造中实现价值转化。

w2.jpg

2022年12月,北宋太平宫窑点火复烧,德化又恢复一条可以古法柴烧的龙窑。

更多德化窑在“苏醒”。去年12月,位于龙浔镇丁墘村民营科技园的北宋时期窑址太平宫窑,迎来时隔33年的复烧。不同于月记窑,在经营者上古陶瓷总经理卢华禹的规划里,太平宫窑将定位为公共窑,向周边陶艺爱好者、青年创客开放,也将定期举办陶瓷市集、艺术展览等活动。

窑的“苏醒”背后,是文化意识的觉醒。

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德化窑址成为全球首批窑址类世界文化遗产。2022年12月,德化窑考古遗址公园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包括屈斗宫遗址片区、尾林—梅岭遗址片区。

历经千年璀璨,散落在祖国大江南北的瓷器古窑址,是活着的古老文明,蕴藏着古人的智慧、审美与价值观。

w3.jpg

德化陶瓷代表人物、明代陶瓷大师何朝宗所做的瓷塑文昌帝君

探访一座座德化古窑址,依稀可见窑炉、作坊、水渠等遗迹,漫山遍野的残瓷与匣钵碎片,见证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历史,亦诉说着古人对窑炉、烧制、瓷塑等技术的执着追求,最终使如脂似玉的白瓷变为现实。

德化宋元时期的窑址多达42处,以德化窑为载体,当地正发力文旅融合,加快推进德化窑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力争通过串点成线、串珠成链,联动遗产点周边陶瓷文化旅游资源。

“只有把窑炉、文物、记忆保护好,创新陶瓷文化产品、文旅产品才有更好的基础。”专家认为,探索非遗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丰富多元业态,是打响“中国白·德化瓷”品牌的有力抓手,德化大有可为,也需久久为功。

艺与器:品牌重塑

走进“林记金陞”品牌展厅,介绍家族谱系的展板、泛黄的手稿、与互联网汽车平台合作的瓷绘茶具……讲述着百年瓷画世家的传承故事。

“清代乾隆时期,太祖在德化成立家庭作坊——‘金陞’,生产出口彩绘陶瓷,祖父林质彬自幼随父学画,一辈子从事瓷画事业,是德化利民瓷厂(后改为德化瓷厂)的组建人之一。”“80后”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林晓芳对家族史如数家珍。

w4.jpg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林晓芳(左)与其父亲林振煌(右)
自幼跟随祖父学画的林晓芳,从泉州工艺美术学院设计专业毕业后,有过一段“叛逆期”:从事过平面设计、瑜伽教练等多个职业。兜兜转转,2013年,她回归瓷画事业,成立工作室,专注于日用瓷设计和瓷画创作,却都属“小打小闹”。

当下,中国年轻消费者文化自信与品牌自信日益增强,对于拥有一门手艺的工艺美术从业者而言,以艺术赋能工业生产,用文化赋能品牌故事,有助于更好“破圈”“变现”。

品牌意识逐渐觉醒。“几年前,父亲让我帮忙整理族谱,随着祖宅中找出越来越多的旧物与资料,逐渐被祖辈对瓷画事业的坚守和传承所打动,萌发了恢复‘林记金陞’品牌的念头。”林晓芳说,从2020年1月在工作室初步完成家族史展区,到2021年3月为品牌注册商标,还多亏了苏瑞厚的一句玩笑话——“你再不注册这个品牌,我就抢注了。”如今,品牌正尝试多领域跨界合作。

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品牌影响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

以品质树品牌。近年来,德化通过打造标准化工业园区、引进工业设计平台、加强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励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同时,积极推广使用“世界陶瓷之都·德化”等标识,探索“大师IP+”模式,着力构建区域、企业、大师、产品品牌体系,却仍缺乏辨识度高的标志性、引领性品牌。

从企业层面看,从改革开放后德化人走出国门带回第一笔西洋工艺品出口生意,到如今出口工艺瓷产值达300亿元,占全县陶瓷总产值的60%,历来“坐在家中就有订单找上门”的德化陶瓷企业,“小富即安”、工厂思维仍较为普遍。政府层面而言,尽管当地已拥有德化陶瓷、德化瓷雕、德化窑瓷器等多个地理标志商标,资源碎片化、同质化等问题仍亟待破解。

“中国白·德化瓷”品牌的提出,则力求从顶层设计发力,“破题”区域品牌建设。

“这需要政府和企业‘双轮驱动’。”专家认为,要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明确品类边界和市场层级,对地标产品从生产、加工到储运等各环节全链条实施标准化,倒逼产业升级。

“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犹如树木与森林。”苏瑞厚认为,这既需要企业开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提升自身品牌影响力,也需要政府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引导中小企业转变工厂思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企业加强品牌保护和维权。

“人才储备至关重要,德化需要更强有力的资源要素支持。”业内人士分析,以景德镇为例,当地拥有我国最完整的陶瓷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体系,一批陶艺家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界的重要代表,也成为当地陶瓷产业的创作主力。与此同时,便利的制造环境与艺术氛围,吸引了各地陶艺爱好者来此创业,为区域产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w5.jpg
2022年底,陶瓷工业设计研究院联合多方创新设计力量,推出超200件兔年主题新品,为企业与设计人才牵线搭桥。

中与西:高光再现

对于德化白瓷而言,在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16件国礼中占据了15件,是时隔多年的“高光时刻”。

步入位于德化县第六实验小学东侧的陈明良工作室,展厅正中间的玻璃展柜中,摆放着一座如意尊,在灯光照射下晶莹剔透、温润如玉,正是厦门金砖国礼之一的《日光》。

“这是中国向世界递出的一张名片。”回忆创作经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明良仍记忆犹新。2016年底,接到这一重大任务后,他参考宋元时期出口的瓷器,设计了几十款不同手稿,最终确定以如意尊为基础造型,并加入厦门日光岩、闽南古厝、泉州南音以及竹子等中国元素,采用优质瓷土历时半年多烧制成功。

w6.jpg

德化顺美陶瓷文化生活世界,来自德国的青少年学生参加陶瓷文化研学活动。

独特材料,是这片土地给予德化人的馈赠;精巧工艺,在家族传承与师带徒中沿袭千年。如今,德化共有陶瓷技能人才4800多名,其中国家级大师14人、省级大师325人。据不完全统计,包括“瓷圣”何朝宗在内的德化瓷塑作品,被世界各国超40家博物馆收藏。

中华先民用近5000年时间完成了由陶入瓷的历程。经考古证明,德化制陶可追溯到夏商时期,晚唐五代烧制出青瓷,随着工艺日臻成熟,宋代烧制出青白瓷和白瓷。明代以后,德化窑主烧白瓷,当时定窑已经停烧,德化白瓷遂成为中国白瓷的代表,以人物塑像为特色,引发欧洲皇室贵族争相收藏,创造德化白瓷历史上的“高光时刻”。

“正如《考工记》中所说的‘材美工巧’,德化白瓷将两者融合,成就了‘中国白’。”陶瓷文化爱好者、县陶瓷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寇婉琼认为,材美,在于德化盛产优质高岭土,铁和钛元素含量少,氧化硅含量高,呈玻璃相,透光感上佳,有羊脂玉的温润感;工巧,则在于瓷匠们对技艺的不断精进。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作为民窑的德化窑瓷器,既走进了无数寻常百姓家,成为日常陈设或器皿;也以对“白”的不懈追求,成就“中国白”的美学极致,寄托着民间对玉的情怀;以敢拼会赢的精神、兼容并蓄的胸怀,成为中华多元文化融合、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载体。

“精美的瓷器不仅要做出来、摆出来,更要传出去。”牢记殷殷嘱托,作为德化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陈明良身体力行,参与外交部福建全球推介活动、随泉州“非遗”文化体验工作坊赴非洲推介、赴泰国韩国法国荷兰等国举办作品展等。

不仅是工艺美术大师,烧窑工、陶艺爱好者、企业家、设计师……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中国白”故事的亲历者、续写者、讲述者。

w7.jpg

顺美陶瓷文化世界的DIY陶艺坊,游客体验陶胚绘画。
走进顺美陶瓷文化生活馆,随处可见憨态可掬的“冰墩墩”“雪容融”。“每款陶瓷产品都有故事,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是广交朋友、传播文化的很好载体。”作为美国迪士尼和环球影城等品牌供应商、北京冬奥会特许商品陶瓷“冰墩墩”“雪容融”生产商,顺美集团总经理郑鹏飞至今仍记得,当他把一件德化瓷塑送给海外公司员工后,对方兴奋地给他一张写有“Blanc de Chine”(中国白)的字条。

近年来,德化县陶瓷博物馆通过加强馆际交流等方式,积极推动“中国白”走出去。“当前,正加快筹备博物馆新馆,加大德化陶瓷文化遗产价值挖掘阐释和传播推广,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德化县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打造‘中国白·德化瓷’品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很好突破口。”福建江夏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朱四海认为,“文化+”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开辟新空间,要发挥世遗放大效应,整合文物和文化资源,协同打造文化地标、文化标识,推动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和服务转化,让“中国白”真正成为代表中国的“白”、引领世界的“白”。
记者手记>>>

从“中国白”看区域品牌的文化觉醒

在产业全球竞争的今天,区域品牌常囿于一地、一业,要取得进一步突破,获得高质量发展,就要打破惯性思维、争取“出圈”,让更多人知道、了解、使用。

品牌赋予产品更高的附加值,文化则赋予品牌更强的影响力。无论是产品创新、艺术创造,还是历史讲述、文化传播,都需要扎根传统和立足时代的精彩表达。近年来,中国制造结合中国文化引发国风、国潮,成为中国本土品牌升级的一次“风口”。

w8.jpg

中外游客在德化顺美陶瓷文化世界参观。

德化瓷擎起“中国白”的文化大旗,正当其时。

质地温润、工艺精巧的德化白瓷,曾是世界陶瓷的佼佼者——“中国白”这一称谓,正源自数百年前,海外消费者对德化白瓷的高度评价。在中华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审美中,白色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洁净剔透的白瓷,犹如君子,温润而泽、空灵恬淡、包容万千。在记者看来,“中国白”这一品牌的提出,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融、文明互建的历史和中国本土的思想意识、审美情趣,共同植入德化瓷的器物形色中,从而使“中国白”具有了远超瓷器范围的意义。

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越来越多的德化陶瓷业者根据市场反馈,开始重视从本土历史文化中发掘品牌故事、设计文创产品、推动文化旅游;但也存在对“中国白”的文化解读不够深刻,既往的标签过多削弱了对“中国白”品牌的统一认知,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等现象。

以文化促产业,以产业兴文化。坐拥数千年的陶瓷历史文化遗产和大规模的陶瓷产业集群,如何凝聚各方力量,讲好有传承、有延续、有发展、有未来的“中国白”故事,是德化当前的大课题。

w9.jpg

《福建日报》2023年4月24日头版
来源: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记者:林宇熙 张永定 通讯员 林婉清 文/图
拍摄/剪辑:杨鹏
编辑:周若楠
审核:陈煜晃、郑丽虹

「真诚赞赏」
长汀论坛最新手机客户端下载地址:http://app.fjctw.com//homePag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