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center><IMG alt=政府的责任及教育券制度下的市场化 src=\"http://i0.sinaimg.cn/edu/gaokao/2009-01-19/U2997P352T1D184775F19DT20090119202305.jpg\"><BR></P>
<P> <IMG class=img3 height=291 src=\"http://i2.sinaimg.cn/edu/gaokao/2009-01-19/U2997P352T1D184820F19DT20090119202928.jpg\" width=550><BR><BR><BR><BR> 总而言之,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为:专业教育阶段的学校考察其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考察其升学率及升学质量,外加政府的中小学生毕业合格率的考察披露。当然,笔者这里讨论的是理想状态下的教育评价体系及运行机制。要实现这一目标,决不是单兵突进就可完成的,首先还是要解决一系列体制、机制的问题,比如就业率问题,在目前看来,以就业率不好就否定某个专业教育学校的发展状况自然是不合理的。因为我们的社会经济体制及用人机制并没有发展到科学合理的程度。所以,此项改革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加快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建立在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基础之上,进而形成公正合理的用人机制,即考察评价人才真正以其性价比的最大化(人才价值要最大,人才成本要最低)为基本原则,如此,才能使广大学生及学校为生产出性价比最大化的人才而努力,这也才能为建立就业率、就业质量、升学率、升学质量为基本指标的教育评价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另外,在教育领域,还要涉及到政府放权,社会投资的准入,学校市场主体制度及观念的确立,学生及家庭在教育市场上主体制度与意识的确立等等。这些都不是朝夕之功,但既然明确了目标和方向,我们就不能裹足不前。</P> 5、教育券制度下的有限市场化的运行机制
根据以上建议确立了基本的教育体制后,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一方面掌握基本的文化启蒙知识,另一方面广泛地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了解职业、认识自我,进而为其科学地学业规划奠定基础。从而实现了基础教育的回归,就是为学生的社会化及职业化奠定基础。再不会出现为了提高高考成绩而放弃个人德智体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初(高)中毕业时,学生及其家庭会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自己或者在有关专业机构的帮助下,科学地规划学业,选择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专业和学校。从而为其未来的顺利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学校来看,由于实行了教育券制度下的市场化,学校必然高度对学生及家长负责,对其教学行为负责,否则,学生弃选学校后,必然导致学校的无法生存。而各学校之间的竞争,也必然将办学成本及学费降下来,从而提高了办学质量及效率。学生在初(高)中毕业时一般能进行科学地学业规划,由于学生天赋、兴趣及志向的不同,其选择必然多样化,每种学校招收的学生都是在本专业领域内有潜力、有优势,能够成长为优秀人才的学生。如此,中职类学校、高职类学校等职业类学校的生源数量和质量将大大提高。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行政部门就无所作为,它除了确保教育投入的足够发放而外,还应该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及其他相关部门合作,定期向社会颁布未来三到五年内的人才供求关系的发展趋势。从而指导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及其他求学者在制定自己的学业规划时,根据未来人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自身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做出决策,以使未来求职时的失业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又指导各高校在设置专业时既要考虑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同时又要从宏观上把握人才市场的供求发展趋势。
如此以来,各类学生选择了合适的学校和专业,各类学校培养了各级各类优秀的人才,于是,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也将从根本上得到满足。各类人才各归其位,各得其所,从而实现了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与发展。 三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策略问题
前面我们讨论的是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问题,这里我们就要探讨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及策略,因为从目前的现实来看,要想毕其功于一役地完全实现以上目标是不可能的,它需要通过一定路径和步骤逐步实现。
一 在中小学开展学业规划教育。
为了完全确立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经营主体地位,应当尽快在中小学(尤其是初、高中)阶段开设学业规划课。帮助学生中学毕业时,能够在目前的条件下尽可能科学地选择专业和学校,最大限度地降低未来失业的风险。从可行性上讲,要开设这门课,马上面临着教材、师资及资金投入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学业规划是实践性极强,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因此,这一领域首先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即引入社会上关于学业规划、职业规划研究咨询的相关机构,用市场来调节对这一教学及咨询服务的需求。政府以招、投标的形式引入教材及教学服务,中学毕业面临升学决策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业规划的咨询服务机构。
二 报考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类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问题(市场失灵时的政府责任)。
对基础研究型专业实行研究机构委托培养制度,即由国家收集各类基础研究机构未来几年的用人计划,据此设置综合类大学基础研究型专业的招生计划,并要求学生在录取到此类学校、专业时,与相关研究机构签订就业协议,确保报考基础研究类专业的学生毕业时顺利就业。这是因为基础研究类单位并不能实行市场化,民营或社会资本不能或不愿意投入到这些领域,比如哲学、历史学、语言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环境保护、航空航天、水利、电力等,如果国家开设的单位以市场自主选择的理由拒绝此类研究型人才,则很容易造成基础研究型人才的大量流失,这将不利于我国原创性的基础研究的顺利发展。这其实就是市场失灵的问题,需要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调节。于是,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基础研究类专业就应当坚持国家统一高考。在政府的监督下由各研究型综合大学选拔优秀基础研究型人才。从而保证录取过程的公平公正。录取后学生与国家创建的各类研究机构签订委培及就业协议,确保基础研究型人才的顺利发展。三 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近年来,关于高考改革始终是个热门话题,许多省份不断提出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一会是3+X,一会是3+2,一会又是学业水平测试等等。但我以为此类改革实质上都是没有目标的瞎折腾。因为这类改革在指导思想上就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总想通过统一的高考将学生的各类素质考出来,但问题在于一张统一的试卷是永远不可能考尽各类学生的不同素质的。根据美国职业发展专家霍兰德教授的研究,人们的职业人格类型分为六种,研究型、工具型、艺术型、管理型、服务型、事务型等,具有不同职业人格的个体其素质潜能是不一样的,你如何设计一张试卷能将每一个体的潜能测试出来?我们总给高考赋予太多的功能和希望,我们实在应该解放高考。只赋予它一种可以完成的功能,就是选拔高水平研究型人才。至于其他类型如工具型、管理型、服务型、事务型、艺术型等人才的选拔完全放开,让各高校根据自身的专业定位自己组织考试并选拔合格人才。当然为了提高招生考试的效率,可以对高校实行分类联考的办法,我国高校按学科分类,除少数大学保留若干个学科外,大部分大学都只有一个学科,分别为文理(也称综合)、工科、农科、林科、医药、师范、语言、财经、政法、艺术、体育、民族12种类型。在以上类型中,可实行综合(文理)为一类,工、农、医、林为一类,师范、语言、财经、政法、民族为一类,艺术体育为一类,同类采用统一的试卷和测试标准。然后各类学校根据考试或测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自主录取学生。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现行的自主招生政策存在的问题。本来根据上述思路首先应当放开普通类高校及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而我们却刚好相反,率先允许研究型综合大学实行自主招生。研究型综合大学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基础研究的原创型人才,这类人才将来服务的单位大多在政府开设的基础研究性机构,根据设想,这类人才的选拔并不是大学毕业由市场完成,而是大学升学时由学校招生机构进行,因此政府对选拔公正的监督已经从求职过程前移到升学过程,从目前来看,实现这一点的有效手段就是由政府组织统一考试,统一录取,而不是各学校自行其是的自主招生。至于普通类高校及高职院校,因为其毕业生大多数通过人才市场配置,所以相比之下,此类高校反而更应该实行自主招生。但目前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数地区的一些高职院校在本区域内实行自主招生。所以,我们的自主招生政策有必要进一步革新。目前,我们已经实行了艺术、体育类与普通类学校的分类统一考试,距完全采用上述分类考试的政策还需要一个过程,但它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目标。
四 改革高考志愿填报模式。
由于观念及效率的问题,我们还不能完全实行第三点中提到的分类统一考试,除了艺术体育类的分类考试外,其他类别都还是实行统一的高考制度。各学校都按照学生的分数和志愿集中录取。但无论哪一种招生录取方式,都应遵循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按照考试分数择优录取,分类只是考试的内容不同而已。但由于传统志愿填报方式的缺陷,导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这一基本原则在执行的时候大打折扣,许多高分考生仅仅因为志愿填报的失误而落榜或被录取到不满意的学校。所以,在目前情况下,很有必要进行志愿填报方式的改革,使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这一基本录取原则得到完全地贯彻。关于志愿填报方式的改革,笔者曾在2006年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于当时著文《从投标到拍卖——试从博弈论谈高考录取规则的改革》。2007年初,笔者将它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并于2007、2008年两次在人大开会期间向全国人大提出此种改革建议,建议标题为:网上填志愿、信息全公开。后来,这一改革建议发表在光明网光明观察栏目上,文章标题为——目前体制下,网上填志愿最好。后被《中国教育报》网站、新华网等媒体转载。我提出的这种方案是指考生在高考后,不仅知道分数,分数线,而且能实时地在网上看到某一所学校某一个专业的报考人数,他们各自的分数及排名等信息。我们知道,高考录取的规则就是遵循志愿,按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那么在这种填报方式下,学生在准备报考某个学校的某个专业时,他就可以在网上实时地看到报考该学校、专业的学生人数,他们各自的成绩及排名。如果该考生看到自己的排名在学校专业的招生计划数的排名之前,则他就可以报考此学校。注意,因为考生填报志愿是实时动态的,这名考生还要随时关注自己在该校该专业上的成绩排名,如果由于其他更高成绩学生填报了该校、专业,导致该生的排名发生变化以至于落后于招生计划的排名,那么他就要调整自己的志愿,再看其他学校、专业的报考人数及成绩排名,然后决定自己是否报考。由于他随时关注报考学校、专业的人数及分数排名的变化,并通过不断调整学校和专业使自己的排名在录取范围内,那么在志愿填报结束时,他基本上就能确定被学校录取。所以此种志愿填报方式才真正实现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我分数高,我当然要选择更好的学校。它是目前最为合理的志愿填报方式。令人振奋的是,今年内蒙古首次实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获得了巨大成功,《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中央级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报道。有记者还专门配发了评论《思想有多远,改革就能走多远》,今年录取结束后,教育部对此方案评价:内蒙古志愿填报方式好。
当然,近年来也有其他省份实行平行志愿改革,但笔者认为平行志愿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它将来的改革方向依然是走到实时动态志愿这一方式上来。怎么讲呢?我们先说现在的平行志愿,目前平行志愿一般是学生用自己的分数可以同时报考同一层次的三到四个学校,但这仍然让学生感到局限性,他们也只能在同一层次的三到四个学校中进行选择,无法在更多的学校,更广泛的领域进行选择。而网上公开填志愿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分数到自己认为的同一层次的任何一个学校进行选择,这也就是完全平行志愿!也许很多人会说,这怎么可能呢?那么多的学校,都填上去,还怎么录取?其实,这一问题相当容易解决。我们只要将各个高校每一专业的招生计划、各个考生填报志愿的动态信息在互联网上完全公开即可。换句话说,它让所有考生就像进入一个大型的拍卖市场一样,每一个考生用自己的分数作为竞争手段,到自己认可的每一个学校中用分数去拍卖,如果在现有的报考该校该专业的学生中的分数排名高于学校的招生计划数,那么他这可以报考这一学校。当然他应该不时地关注志愿填报的动态信息,因为在你选择了以后,可能还有分数更高的学生报考了这一学校,那你就有可能被排除在招生计划之外,进而落榜。这时你就需要另外选择你可以被录取的其他高校。当然,这里要限定一个时间,在该时间点之前,学生可以自由地到每一个学校进行选择,但限定时间一到,学生再不能选择志愿。否则,这样没完没了地选择下去是不行的。在第一阶段志愿填报完成后,可能会有少数学生因为时间差的原因,在最后一刻被高分学生挤下来落榜,这时就可以将本批次未完成的招生计划再次公布出来,组织第二次网上公开填报志愿。方法同第一次。这样通过平行选择、多次填报、多次录取,将完全可以满足高校及学生的要求,让上线学生最大限度地避免落榜,让高校最大限度地招到合适的学生。这也就是笔者于2006年就提出的“信息全公开、网上填志愿”的志愿填报规则。
五 高等教育投资实行渐进式的国退民进。
全国目前有1800多所普通高校,民办院校不到20%,众多的政府办学必然导致学校的官僚衙门倾向,办学效率及效益低下。应当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承认高等教育服务的营利性,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逐步以股份制或产权交易的形式向民间资本开放高等教育市场,让更多的国有资本退出。政府对高校的投入实行教育券制度,不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高校,只要有合格的办学资质,就应当一视同仁,将学校获得的教育券进行资金兑换。六 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改革。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个人的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而为社会创造价值主要是以职业这一社会分工的形式进行,因此个人成就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职业发展上。从个人发展学的角度来看,升学就业是其成长发展的主要途径,而升学过程中的高考仅是途径(成长为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途径)之一,因此个人竞争不能只体现在高考升学上,教育体制改革目的就是将个人仅在高考升学上的竞争,推移到就业及职业发展阶段,回归到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既然个人之间的竞争主要在职业发展领域,那么如何确保该领域的公平竞争呢?这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直接监督靠企业(用人单位)的市场竞争,根本监督在政府。因为市场竞争必然会要求企业(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时追求投入产出比(性价比)的最大化,即在具体岗位上素质能力要尽可能强,工薪期望要尽可能低。这就是个人竞争机制中要实现公平。而要促使企业(用人单位)在市场上良性竞争,就需要打破不必要的垄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另外,政府及其他财政供养的机构也是重要的用人单位,如何保证它们用人时的公平性呢?根本上还是要依靠民主改革,因为只有实现人民对政府的真正监督,它才不能懈怠,力争提供质优价廉(性价比最大)的公共服务,那么政府用人时就会追求质优价廉(性价比最大)的人才。同时,也就实现了用人的公正。
专科自主招生避免四大误区:
误区一:把自主考当“练兵”在历次专科自主招生中,都有不少把其当作“练兵”的考生。他们认为,依法自主招生考试是高中生和三校生同考一张试卷,对三校生不划算。而5月份的“三校生”高考试卷难度要比这次简单,到时学校和专业选择会更多。
“这一想法是完全的误区。”邦德职业技术学院招办主任屈兴表示,今年专科依法自主招生计划从1万人增加到了12370人。其中,三校生招生计划有近6千人,要占到今年总的三校生计划的近50%。此次自主招生中“三校生”计划增加,待录取后,到5月份“三校生”高考招生计划预计会有所缩减。
建议:考生“练兵”心态不可取。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最开始只针对应届高中生,随后逐年放开,报考对象可以是历届和应届高中生、三校生。而5月份的“三校生”高考报名对象主要为应届三校生。加之今年的招生院校和专业增加,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误区二:民办比公办院校差
很多家长都偏好公办院校,他们认为公办院校的教育质量有保障、学费也低。有的家长更是表示非公办院校不填。
邦德学院任淳副校长认为这也是一大观念上的误区。她表示,现在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学费。很多民办学院的领导干部,都是来自公办院校。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上也不比公办院校差。考生没必要蜂拥填报公办院校。
据悉,2007年报考第二工业大学的考生数达到了32:1。去年的报考人数比前年减少了一班,约2400人。但竞争还是很激烈。
建议:在专科志愿填报中,考生不妨以专业选择为优先考量。具体而言,考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专业挑选出来,看有哪几所学校招收这个专业,然后一一咨询这些院校,将彼此的师资、办学条件、就业情况等进行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志愿高校,没必要迷信公办院校。 误区三:热衷选择“管理”专业
物业管理、工商管理、涉外事务管理、金融管理……相比技术类偏强的专业,很多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都会挑选那些听起来是“坐办公室”的专业。
二工大副校长朱懿心认为这是一大误区。实际上,工业基础才是上海经济发展的命脉,有些家长一听一些技术性专业名字就会将之和“工人”联系起来,怕小孩“吃苦”。其实,很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需要工科专业知识为基础。如动漫专业,它就是基于电子信息类知识的一门学科。
建议:考生不要光青睐“热门”和“时髦”专业。有些看似“冷门”专业,其实就业前景非常好。如邦德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与虹桥喜来登太平洋大酒店和衡山宾馆两个五星级酒店合作,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进入这两家酒店工作。
误区四:考本科院校有利专升本
虽然是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但往常却有很多家长瞄着本科而来。一些家长误认为只有本科层次的院校才能专升本,这也是不正确的。
专家指出,有本科层次的院校,并不代表该校的专科生都能够“专升本”。上海目前每年大约有16所院校参加“专升本”招生,对所有院校的专科学生来讲机会都是均等的。并不存在不是本科层次院校毕业的专科生就不能“专升本”的说法。
建议:专家认为,考生首先要明确所填报的专业方向,今后希望往哪方面发展。其次,考生在确定专业方向后,要主动了解学校,上学校网站并最好到学校实地考察。最后,则要看录取的可能性,设计合理的志愿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