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219),字令明,南安狟道人。少年时任郡吏及州从事。从马腾进击反叛的羌、氐等外族,数有战功,迁至校尉。曹操讨袁谭、袁尚于黎阳时,郭援、高干等略河东;庞德时随马腾之子马超拒战郭援、高干于平阳,为军中先锋,进攻郭援、高干,大破其军,更亲斩郭援首级,于是拜中郎将,封都亭侯。后来马腾被征为卫尉,庞德便留属马超。曹操破马超于渭南时,庞德随马超逃入汉阳,保守冀城;不久又随马超投奔汉中,从属于张鲁。曹操平定汉中后,庞德便随众投降。曹操素闻其骁勇,拜庞德为立义将军,封关门亭侯。后庞德领军与曹仁共攻宛城,斩叛将侯音、卫开,遂南屯于樊城,以讨关羽。其时樊城诸将以为庞德之兄庞柔时在汉中,对庞德颇有猜疑;庞德遂奋意力战,深为关羽军所忌惮。军败后庞德誓死不降,结果为关羽所俘杀。曹操闻知此事甚为伤悲,为之流涕,于是封其二子为列侯。

孙皓(242~283年)三国吴国皇帝。公元264~280年在位。一名彭祖,字元宗,又字皓宗。孙权孙。专横残暴。天纪四年(280年),晋武帝六面出兵攻吴,大将吴浚先到建业,他归降称臣,封归命侯。

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三国时河内温县(今河南禹县)人。出身于大士族地主家庭。多谋略,善权变。早年在郡中作小吏,后被曹操辟为为文学掾。曹操称魏王后,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与陈群等同列“四友”,是曹丕智囊团的主要人物。曹丕代汉后,司马懿节节高升,开始掌握重权。曹睿继位后,司马懿坐镇宛城,督荆豫二州军事,主持荆州对吴攻战,后接替曹真总管对蜀防御工作,数次成功防御诸葛亮北伐。曹芳继位后,司马懿、曹爽共同辅政。司马懿受曹爽排挤,后发动政变诛杀曹爽一族,自此掌握魏国大权。司马懿病逝后,魏国政权仍由其儿子把持,多年后导致晋朝代魏的发生。司马懿被后代追封为晋朝皇帝。

司马昭(211~265)字子上,河内温人(今河南温县)。司马懿次子。昭随父抗蜀,多有军识。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阴谋代魏。甘露五年,杀魏帝曹髦,另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分兵谴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灭之。自称晋公。后加晋王。咸熙二年,薨。昭死数月,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181-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父孙坚,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曾任长沙太守,封破虏将军。兄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
孙权年十五为阳羡长,即随兄策征讨刘勋、黄祖。策卒,继父兄之业,据有江东六郡,招延俊秀,聘求名士。纳鲁肃于凡品,拔吕蒙于行阵。周瑜、张昭等倾心事之,江东士族并愿与之共成大业。旋受曹操表举,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
时浙、闽、皖、赣各地山越,啸取成群,拒不纳税服役。孙权遣将分别镇抚,或加讨伐;增设县邑,编制户籍,山越畏服。又西征黄祖,平定江夏,江东统一安定之局形成。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军压境。江东文武,闻风畏惧,意欲迎降,唯独周瑜、鲁肃力主背城借一。孙权分析利害,当机立断,坚决迎战,联合刘备,大破曹军于赤壁。十六年,将其统治中心从京口(今镇江)迁至秣陵(今南京);次年筑石头城,改名建业。十八年,曹操为报赤壁之仇,再度大举南侵。孙权亲率水陆军严阵以待,相持于濡须口(今安徽无为)逾月。曹操望见孙权所部士气高昂,进退有序,自知难以取胜,乃引兵北撤。二十四年,关羽北攻襄、樊,孙权乘机遣吕蒙袭荆州,关羽死之。自此形成三国鼎峙之势。
黄武元年(222),继曹丕、刘备分别称帝之后,孙权自称吴王。是年,刘备欲报关羽之仇,兴兵来犯。孙权破格用人,以陆逊为大都督。彝陵之战,一举破蜀五屯,刘备仓皇西奔,仅以身免。
黄龙元年(229),孙权称帝于武昌,国号吴,定都建业。次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航海开发夷州(今台湾)、澶州,带回夷州土人数千。此后,又遣将军贺达、孙怡、聂友等,分别率兵航海至辽东、珠崖、儋耳(今海南岛)等地,并指派朱应、康泰出使海南诸国,互相贸易,交往频繁。
孙权在位,曾收容南迁移民,利用军队休整时间,实行“民屯”、“军屯”,从事垦荒种植,兴修不利,增广农田。同时废火耕耨为牛耕,促进农业及纺织、煮盐、造船、酿酒、瓷器制造诸多手工业发展。
神凤元年(252)寿终,谥曰“大皇帝“,葬于蒋陵(今南京钟山北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