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70801
注册时间2010-4-20
最后登录2015-7-12
威望0 点
好评度0 点
金钱11679 金币
中尉
|
发表于 2011-2-7 10: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龙岩来自: 福建龙岩
三饒馬崗張氏世系譜載是張九齡後代,即化孫公生十八子世系。太始祖考蓮嶺念四郎張公,祖籍福建省寧化縣石壁鄉。因宋末戰亂,從寧化縣石壁鄉移居福建省雲霄縣埔尾鄉(現稱埔美,在雲霄縣城南,距縣城約一公里)。明初從埔尾鄉移海陽縣三饒上林村。公生辰失稽,終於明永樂某年七月二十三日,生三子:長子某某公居莽洋(一稱龐洋,名與衍派均不詳),次子敦德公創馬崗,三子福裔公居上林(一稱敦德公第三,福裔公第二)。始祖公諱唐養,字宗惠,諡敦德,乳名大十三。生於明建文壬午四年(西元1402年)七月十三日午時,終於景泰丙子七年(西元1456年)四月初十日巳時,享壽五十九歲。
按《饒平客家姓氏淵源》載:馬崗開基祖張宗惠祖出張盛德,張盛德娶妻劉氏、羅氏,羅氏居大埔南山,生四子,張始興、張吒儕、張開昌、張開興(應良),羅氏有一子遷福建馬堂鄉,後裔分派福建雲霄縣;張宗惠,名唐養,謚敦德,由福建雲霄縣遷三饒馬崗鄉,為馬崗開基祖。
因此,三饒馬崗張氏在福建雲霄縣埔尾鄉的前一站是在福建平和馬堂鄉。查《漳州姓氏》載:馬堂開基祖張文通,元至正九年(西元1349年)遷入今平和縣安厚鎮雙馬村馬堂社。另,又有其他資料說張文通於明洪武二十七年從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開基馬堂。則,此二者何者為準則待考。
按《漳州姓氏》載張文通馬堂鄉世系,今繁衍雙馬村龍陂、頂新樓、山美、將軍徑、井下等社。又按《饒平客家姓氏淵源》與《漳州姓氏》載,馬堂開基祖張文通是元至正九年(西元1349年)遷入創馬堂鄉至今,則淵源應是張文通後裔先遷福建省雲霄縣埔尾鄉,至明初時方又從埔尾鄉移海陽縣三饒上林村。
又饒平漁村張氏淵源
漁村張氏先祖明永樂年間,張敦德遷往芽蕉坑上林,後移馬崗創業,成化年間遷徙居下蔡。隆慶年間四世祖雞田公遷居漁村南洋創業,傳至1991年第22代有91戶359人。1617年由七世祖誠\齋公長子寬侃公遷往坎下居住,全村建有三個土樓,一個五顯廟,有131戶493人(張氏占2百多人)。兩村張氏共六百多人,張氏大宗祠名“風度堂”撰有輩序文曰:清河衍澤,謨弼有唐,青錢志慶,金鏘傳芳,風微永式,世德綿長,曲江源運\,寧化名揚。文章蔚起,詩禮垂香。初雲奕冀,克紹熾昌,振興實業,發展文明。富強茂盛,智慧才能。(後四句為張競生博士所撰)。
綜合以上諸多資料參看,三饒馬崗張氏世系在馬崗之前是三饒芽蕉坑上林,三饒芽蕉坑上林之前是雲霄縣埔尾鄉,雲霄縣埔尾鄉之前是平和縣安厚鎮雙馬村馬堂社的馬堂鄉。而平和縣安厚鎮馬堂鄉再之前,我手上的《大埔縣姓氏錄》載:大埔百侯南山張氏由大埔西河黃堂溪南遷入。大埔縣南山地名即大埔縣白羅南山,今為大埔縣百侯鎮南山村,按台灣大埔縣百侯鎮南山村族譜記載,南山的開基始祖是萬石堂張翰清公。因此,若不到大埔縣南山黃竹塘座萬石堂去查個清楚,恐怕大埔還是寧化縣石壁鄉也只能各說各話。
《馬崗張氏族譜鄉志》載:始祖衍澤廿五代,宗支房系俱分清。確證發祥於埔美,上溯寧化亦可徵。遺珠歸串頭緒在,知去脈令曉來龍。旁枝錯節得理順,難為拼搏眾精英。.........家居黃岡、三饒眾鄉親,熱愛桑梓此心同,樂捐逾千或數百,出謀\獻策氣氛濃。纘緒公系一脈流,移居黃岡與井洲,聞悉修譜喜不勝,捐資、考祖樂悠悠。......
而福建平和馬堂鄉張文通此世系除遷入饒平外,其後裔也遷入台中。譜載:十二世張傑、張火移臺,此後代有移居,同治九年于台中縣建張氏祖廟“發祥堂”,成為馬堂張氏團結之核心。台中市西屯區張家祖廟位於舊名下七張犁(今西屯協和里一帶),臺中市西屯區協和里安和路111號。張家祖廟發祥堂供奉平和縣安厚鎮雙馬村馬堂鄉一世祖張文通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