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65880
注册时间2010-1-15
最后登录2020-11-5
威望0 点
好评度2 点
金钱101533 金币
军士长
|
发表于 2011-4-3 21: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福建龙岩来自: 福建龙岩
静寂的红军坪(散文)
汀城多山,尤以西南为最。遥见武夷山脉自北向南滚滚而来,雄峻苍茫,一山而将闽赣两省划而二,西为赣,东为闽。山势绵绵不绝,沟壑林泉交错,岭高林密,草木森然,逶迤两省四县形成几百里林海。
红军坪就隐没于这百里林海一个叫梅子坑的峡谷深处。此地,两山环拱,中夹狭长山谷。谷幽长曲折,窄处形如关门;野草丛生,山蚊肆虐,左右皆是青翠的山林。除少数“走纸寮”做汀州玉扣纸的造纸师傅外,殊少人迹至此。谁能想到这蛮荒僻静之所,竟和当年红军长征后的一段历史连结在一起呢。
行走峡谷之中,过茅屋,经中璜,丘丘壑壑,苍松绿竹遍布其中。山渐高,草愈深,古木森森,浓萌匝地,松涛竹韵时闻于耳。
至寨下,山势更高峻,松、杉、楮、锥、枫、杨诸树丛杂,高大茁壮;翠竹铺满山坡,绿影撩人。峰回路转,见一破旧纸厂。纸厂前行百余步,赫然可见一尺许木牌,白漆红字:红军坪1934.10--1935.9。
红军坪位于半山腰由前伸山头平整而成。上首辟为一大坪,大坪前靠山稍高处设一土台,为指挥台,大坪则为演兵操练之用,可容一、二百人。大坪之下,依山势高低,又僻有或几平方米或十几平方米的小块平地,层层环绕大坪,如梯田状。为战士们搭竹寮宿营地,数之有二十余块。大小坪极平坦,历七十余年风雨,已生满密密毛竹。青山寂寂,风过处竹影摇曳,簌簌有声,似在诉说往昔的峥嵘岁月。
从山下木牌所示时间看,当年红军曾在此活动了一年。1934年10月6日红军主力即从长汀出发。那么,在此整训、休养生息的当是留在苏区坚持战斗的红军了。
寂静的红军坪,静默的红军坪.我曾经在它周围苦苦寻觅,企盼能够发现当年红军在此留下的只言片语、碑石文物。然而,除在不远处又发现一个相同的土坪外,我失望了,英雄籍籍无名。
搜寻史料,沉重的历史脚步声把我带回当年的岁月。1934年,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闽西大部分地方部队和中央红军主力一起参加了长征。闽西根据地遭受国民党军队的严重摧残。福建省委、省苏维埃和省军区将机关和部队集中在长汀四都山区与敌人长期周旋。
其时,县保卫处、省保卫局、红军医院、红军兵工厂四个单位,先由汀洲县城撤到四都鱼溪,又撤杨梅溪,再撤至寨下。住竹寮,吃野菜竹笋,顽强开展斗争,建红军坪整训练兵。过了一年,敌人重兵合围,红军在梅子坑中的中璜、茅屋、牛栏关、寨下等地进行了层层阻击。艰苦卓绝的斗争,恶劣的生存环境,使红军遭到重大损失。最后经过茂密的森林,长途中跋涉,转移到山更深林更密的归龙山,这时红军元气大伤。而此时,1935年9月北上长征的红军一路过关斩将,呼啸前行,前锋已达陕北。
据坑外南梵村老人曹zz回忆:当时敌人集中重兵,把三十里梅子坑封锁得铁桶似的。山谷里枪炮爆炸声阵阵,时有负伤被俘的红军战士五花大绑押出。被俘男女战士,面色消瘦坚毅,军衣褴褛,昂然不屈,多数被敌人拉到四都集上杀害,甚至有被反动民团凶残地开膛破肚的……
方方同志曾说过:“三年游击战争,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是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同样的辉煌昭亮。”我默立坪上,简单的土坪在眼前变得厚重起来。漫长曲折的中国革命道路上6600多名汀洲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他们披荆斩剌,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壮歌,长征的传奇故事传遍世界。留守在故土上坚持战斗的英雄儿女们,则在形势不利,在强大敌人压迫下,在如此艰苦的山林中,在毫无外援交通消息隔绝下,绝不屈服,默默坚持。从而开辟了闽赣边游击根据地,成为闻名全国南方八省的十五块游击区之一。
多少儿女洒下了满腔热血,英雄无名,此地空余红军坪。山风过处,松涛呜咽。我的心里充满了无限崇敬。
(这是一篇旧作,已发于2006年10月15日的《闽西日报》,此帖有删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