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991
注册时间2005-2-13
最后登录2021-9-24
威望5 点
好评度29 点
金钱354182 金币

少校
 
|
楼主 |
发表于 2011-8-18 17: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龙岩来自: 福建龙岩
引用第42楼在家乖乖于2011-08-18 12:18发表的 :
元代赐封的定光寺,汀州八大寺之一。就那样没了。。??
长汀人民影院原址竟然是元代赐封的定光寺旧址,为汀州八大寺之一,应维持现状,未来再适时重建!
汀州:定光古佛与妈祖信仰的共融形态
http://www.mxrb.cn/szb/html/2011-08/13/content_20912.htm
任何一种社会的进步,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全力推动,以民间信仰的价值核心体系为引领的,闽西客家社会的进步如斯,汀州作为客家首府的文明进步表现得尤为凸现。
大唐以降,由于经济的发展,北方人口压力的加剧,大量北方汉人南迁到闽粤赣边区拓土开疆,至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汀州建州,一直是闽西地域州、路、府、郡所在地,领汀杭武永宁清归连八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民间信仰的巨大力量作为人们追求的核心价值体系;这种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指引人们前进的方向,又反过来成为经济发展、社会昌明的强大动力。
这种民间信仰,就是定光古佛信仰和妈祖信仰。这种信仰的共融形态不断复制、放大、辐射,进而形成了客家地区见神就拜,多神崇拜的巍峨景观。
定光古佛与妈祖信仰共融形态的巍峨景观
供奉定光古佛的庙宇在闽西客家地区究竟有多少座?现在客家学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数据。“在客家地区供奉定光古佛的庙宇很多,光闽西地区就有近百座,称定光寺、定光堂、定光院等”;据刘大可博士在其专著《传统的客家社会与文化》 一书中介绍定光古佛情况, “从寺庙古迹看,闽西客家地区专门祭祀定光古佛或与定光古佛有关的庙宇、古迹十分众多,以方志为载体,辅以田野调查和其他文献材料,祭祀定光古佛有出处的庙宇就有50多处,而且这些庙宇主要集中在长汀、上杭、武平、永定4个客家县。”刘大可博士同时又指出,这50多处寺庙、古迹,远未囊括闽西客家地区的全部定光古佛寺庙、古迹。
随着民间对台文化交流的扩大,特别是武平定光古佛金身赴台巡游和首届定光佛文化节的成功举办,闽西客家地区定光古佛的地位更加凸现,相信有更多的定光古佛寺庙、古迹将得到发掘。
妈祖信仰,在以汀州为核心的闽西客家地区得到大力弘扬。据张开龙主编的《闽西妈祖》一书中介述,闽西地区(含汀杭武永连5县及新罗、漳平)设有专门供奉妈祖的天后宫总计360座,其中长汀最多, 103座,新罗次之,89座。这些妈祖庙、天后宫,大小规模不一,地域分布不一,也可能由于考证的疏漏,一个不容怀疑的事实是,散布在闽西大地的天后宫只有更多,不会更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闽西妈祖信仰的蔚然大观。
定光古佛与妈祖信仰共融形态复制的事象举偶
客家首府的文明进步,就是在民间信仰呈多神崇拜的格局下推动完成的。定光古佛信仰与妈祖信仰是民间崇拜众多神中最为亮丽的皈依。在客家文化事象中,两者兼容并包,共同融合,并显示独特的个性。
闽西客家地区呈现定光古佛和妈祖信仰熠熠生辉的“双神”景观,总是通过一定的形态表现出来的。这种共融的形态有三个方面的层面:从闽西地区看,同样一块地域,同样一群人群,既信奉妈祖,又信奉定光古佛,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观,充分说明了客家人对民间信仰的包容性和实用性,也表现出了超越宗教色彩的开放性。这种景观在汀州地域同样可以复制,可能在同一村落,也可能在同一城池,可能在同一街巷,也可能在同一山头,都存在着供奉妈祖娘娘的妈祖庙和供奉定光古佛的定光堂。这种共融的特性放置在同一庙宇里也可能存在,即一座寺庙,既供奉妈祖娘娘,也供奉定光古佛,出现左手是定光古佛金身,右手是妈祖娘娘金身的情状。
长汀县赤峰嶂古寺定光伏虎庙妈祖殿。赤峰嶂地处长汀县河田、童坊、新桥三镇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这里山高林密,悬崖深谷,峰峦叠翠,风景秀丽,颇多奇景奇石,有仙人石、出米石、击鼓石、石虎神、天子地。赤峰嶂山顶形如雄狮,昂首啸天,俗有“卧天狮形”之称。“狮头赤峰嶂,狮尾东华山”,遥相呼应,甚为壮观。古往今来,赤峰嶂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也是神奇的地理风光宝地。这里有一座赤峰嶂定光伏虎庙妈祖殿。该庙坐西朝东,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上下殿建筑。上殿供奉三仙祖师、观音诸神;右边前排中间供奉定光、伏虎、玉皇大帝等,后排右边第一位是妈祖娘娘。该庙始建于清代,2006年11月重修。信众为周边群众,每逢农历正月初一、十五和年节,信士均会前往进香祈福。
河坑口定光寺妈祖殿。位于长汀县大同镇红湖村河坑口。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设妈祖殿82平方米。门前有小河,殿式风格。定光寺由第一届理事长郑金长以及罗、黄等众姓于1997年创建。信众分布在大同、城区,主要为求平安、求子。每逢农历三月廿三,九月初九举行朝拜。
高坑木云寺。位于长汀县大同镇高坑村一水口处。坐南朝北,占地面积300余平方米,二层单位建筑。一层供奉诸神,妈祖神像位于左边。……该寺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信众为汀州城和大同镇周边村民。 “一层供奉诸神”,书里没有明说,有没有定光古佛,有待考证。
定光古佛与妈祖信仰共融形态的原因分析
定光古佛与妈祖在汀州都有广泛的信众。他们都是肉身菩萨,有真人真事,因此被誉为“人格神”。
定光古佛诞生于客家民系形成之初,被尊称为神后,后人概括他的主要功能有:“浚井、治水、祈雨、造陂、御寇、捍患等”;汪毅夫研究员通过考证,把定光古佛的佛法归纳为六个方面:祷雨救旱、驯服野兽、活泉止水、治河护航、赐嗣送子、避免战祸等;还有人强化定光古佛的“求子”的功能 ,以为祭拜定光古佛,就能保佑生子,如此等等。
应该说,定光古佛的功能与客家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客家民系形成之初,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初来乍到的客家人,解决温饱问题是根本,安全问题是前提。要解决温饱问题,就必须开展农事活动,春耕夏播,秋收冬藏,相对客家地区险恶的自然环境,在科技知识还远远无法解释超自然现象的境况下,人们为求得心理的满足,便把人的精神寄托在神力无边的佑护上,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定光古佛在民间受到至高无上的崇拜。解决了温饱问题,也把生存安全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来自外族的干扰和宗族之间的斗争,以及大自然可能突降的灾难,人们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极力抗争,更重要的是把心理寄托在定光古佛的佑护上,祈求关键时刻定光古佛显灵,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这就从社会层面迎合了定光古佛信仰的复制放大,成为客家人的保护神。
定光古佛信仰的形成和传播,应在两宋之季。
如果定光古佛顺应了客家人“生存”的需要,那么,妈祖就是顺应了客家人“发展”的诉求。
妈祖虽然诞生在沿海,但其“救苦救难,保佑平安”的功能同样在闽西客家地区得到弘扬。生存问题解决了,迫在眉睫的是发展壮大问题。如何发展?汀江成为最重要的水上交通,也成为完全靠肩挑手提的陆路交通走向规模载运的质的飞跃。由于汀江水急滩险,水上行船并不安全。行船能否安全,完全靠经验,靠天时,靠运气,加上在行船过程中“一切皆有可能”的不定因素很多,为求出门吉利,行船顺风,归来安全,这就从人们的心理层面顺应了妈祖信仰的传播。加上闽西地域河网密布,妈祖信仰便从保佑汀江航运安全嫁接到保佑河运、溪运安全上来,出门先烧香,祈求妈祖娘娘保佑,从而催生了闽西客家地区大量妈祖庙、天后宫的矗立。
妈祖信仰的传播,以明清之季为最。
汀州的妈祖庙,基本上都建在村口、河岸、溪边、水口甚至风雨桥上。当然也有一些妈祖庙建在山上的,但这并不影响妈祖信仰的基本精神。纵观定光古佛和妈祖信仰的社会根基,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仁爱”为核心的儒释道合一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客家人善于进取,善于吸纳,善于扬弃,与各种文化不断融合而呈现的生机勃勃的奋斗历程。
(来源:闽西日报,2011年8月13日;作者:宋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