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闽北行政区划调整谋划已久,拟撤消原地级南平市(延平区恢复县级南平市或保留现延平区),设立新地级武夷山市,撤消现建阳市、武夷山市,设建阳区、武夷区!
关于福建省设立“地级武夷山市”的请示报告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推进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南接北联战略通道和纵深推进前锋平台,提升中心城市集聚和带动功能,切实保护武夷山“双世遗”,更加有力地做好武夷山的生态保护工作。加快形成大武夷旅游经济圈。经反复认真研究,拟在福建省北部设立地级武夷山市。
一、武夷山市作为设区市的可行性 (一)交通枢纽地位十分突出 在武夷山市和建阳市之间,国家和省上布局了多条高等级公路、铁路及国际机场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未来几年,这一区域将形成一个立体化、大规模、放射性的重要现代立体交通枢纽。从高速公路来看,浦城至南平(经武夷山)高速公路已于2008年底建成通车,武夷山至邵武高速公路将于明年建成通车,宁德至武夷山高速公路去年开工,将于2012年建成,三条高速公路相汇于此。从铁路来看,峰福铁路电气化改造已完成,年底将开工建设的京福高速铁路和明年将动工建设的浦建龙快速铁路相交于此,并在此设高速铁路大站。从航空来看,武夷山机场为海西机场体系的主要骨干机场之一,远景建成4E级大型国际机场,新机场首期建设规模按年吞吐能力500万人次设计,在此区域内实现与高铁、高速零换乘。随着这一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将形成福建北部最大的交通枢纽,在闽北形成1小时经济圈,在对接沿海中心城市和港口上形成2—3小时经济圈,有效地把行政半径转换为经济半径,其在闽浙赣三省的交通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为设立地级武夷山市提供了优越的交通基础。 (二)资源优势得天独厚 武夷山市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独特,拥有“双世遗”品牌,又是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旅游度假区。文化底蕴深厚,是闽越文化集萃之地。这里土地资源丰富,多为丘陵山地,地势平坦,连成一片。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文化、土地资源在此集聚凸显,为设立地级武夷山市提供了优势资源支撑。 (三)发展布局和建设为更名创造条件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于新兴中心城市基础性工作。在规划上,按照中心城市的要求,修编新兴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做好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前期工作,使各个规划与新兴中心城市战略目标高度统一、有机统一。在交通基础设施布局上,充分考虑城市功能的需要,对高速公路、高(快)速铁路、机场及城市道路的建设全面安排,相互衔接。在产业发展上,明确了武夷山的产业定位,突出发展旅游业,安排建设了茶博园、会展中心、星级宾馆、自然与文化博物馆、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及休闲、养生、创意等一批项目。2005年,我市成立了由建阳童游、将口和武夷山兴田三大产业组团组成的闽北产业集中区,在武夷山规划创意产业园和休闲养生基地。在城市功能建设上,高标准规划建设了一批社会事业项目。武夷学院、武夷职业技术学院、武夷动漫学院、省立医院武夷分院等已建成,并还将建设一批能举办国际性、全国性的体育场馆。为了提升武夷山知名度,我市已在武夷山连续举办了十三届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并从第四届起,作为永久举办地。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地增强中心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为设立地级武夷山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各方共识业已形成 行政区划调整谋划已久,是各界有识之士集体智慧的结晶。1999年,以原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福垣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在指导南平市研究制定“十五”发展战略时,就明确提出了闽北要打武夷山牌,在武夷山和建阳之间建设新兴中心城市,培育新的增长极。2005年,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开展《福建省中心城市框架规划研究》时,提出了建设“武夷新区”的概念,并把其规划为闽浙赣三省交界的新兴中心城市。2008年,由省发改委牵头组织编制《闽北新兴发展区域规划》。目前,已完成《规划》送审稿。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关注闽北发展,明确闽北发展战略。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的《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修编)》,明确提出要“加快谋划建设闽北新兴发展区域,建设成为海峡西岸承接产业转移的制造业基地,国际性旅游观光基地,闽浙赣交界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 闽北人民十分关注新兴中心城市的谋划建设,“十五”以来,在历届市“两会”中,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积极为此建言献策。2007年,市委三届四次全会要求提早谋划新兴中心城市建设。2009年8月,市委三届六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围绕建设大武夷旅游经济,加快推进以武夷山、建阳为核心区的海西绿色腹地行政区划调整工作。近期连续召开了多场座谈会,各级各界形成共识,要求抢抓机遇,加快推进。 二、设立地级武夷山市的必要性 一)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需要。国务院《若干意见》的出台是推动科学发展,加快海西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四大战略定位”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设立地级武夷山市,对于更好地融入海西发展战略,完善海西发展布局,具有重大意义。这将有利于发挥武夷山的“双世遗”品牌优势,扩大对台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协作,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成为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通过建设高(快)速铁路、高速公路、武夷山国际机场,构建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形成南接北联和对台的战略通道,更好地服务周边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发挥武夷山、建阳的空间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树立绿色理念,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城市,集聚各种生产要素,形成海西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二)是有效保护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需要。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据了解,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均由设区市建设管理。而武夷山却由县级武夷山市管理,其掌握的经济资源和行政资源较小,统筹发展的能力受限,调控手段有限,保护力度不够。设立地级武夷山市,可以集中全市力量,打破行政篱笆,科学统筹产业布局、土地资源、财政资金和人力资源,市本级将一般性传统产业布局在建阳市和延平区,而武夷山市则着重培育旅游、养生、创意、会展等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实现区域内产业科学发展,从根本上保护武夷山的自然和生态资源。 三)是建设大武夷旅游经济圈的需要。国务院《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的战略定位,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的武夷山是实现这一定位的重中之重。设立地级武夷山市,可以举全市之力,集聚全市最优的要素资源,依托武夷山旅游资源优势,以世界双遗产的山水人文资源为载体,融合朱子文化、闽越文化和茶文化精髓,整合闽浙赣三省旅游资源,拓展旅游经济半径,开发具有国际水准的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做大武夷山旅游产业,打造世界级山水人文观光旅游胜地和国际养生度假旅游目的地,加快大武夷旅游经济发展。 四)是加快打造闽浙赣交界中心城市的需要。目前,闽浙赣三省毗邻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地区资源相似、人文相近、城市相当,却没有形成一个中心。区域经济的竞争就是中心城市间的竞争。谁能率先建成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中心城市,就能占据制高点,把握主动权。我市正充分利用武夷山独特的区位、交通、资源与人文优势,加快建设新兴中心城市,使之成为闽北乃至周边地区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设立地级武夷山市,将更好地整合全市优势资源,率先在该区域建成闽浙赣交界中心城市,并与海西福州城市群、厦漳泉城市群形成南北呼应的格局,更好地发挥海西纵深推进的前锋平台作用。 三、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方案:撤消原地级南平市(延平区恢复县级南平市或保留现延平区),设立新地级武夷山市,撤消现建阳市、武夷山市,设建阳区、武夷区,地级武夷山市政府驻地在武夷新区核心区南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