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42238
注册时间2008-11-5
最后登录2022-9-20
威望0 点
好评度0 点
金钱155010 金币
少尉
|
楼主 |
发表于 2014-5-3 08: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龙岩来自: 福建龙岩
谁偷走了孩子的健康
他们是国家的未来,他们每天都在应对繁重的功课。他们不仅时时刻刻“被辅导”,甚至连很少的体育课也要“被挤占”。他们近视、肥胖,他们体质堪忧……
如何让青少年健康成长,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近日,记者走访了北京多家中小学校,通过采访学校老师、学生以及家长,记者发现当前学校在体育教育、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存在六大问题——
●
在多数小学校中,小课间10分钟时间,除了上厕所,老师不允许学生到教室外面活动,课间休息变成了室内休息。对此,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很不满。
●
许多学校只重视文化课教学,忽视体育教育。体育活动内容简单,体育课程设置单一,根本无法满足中小学生的需求。
●
部分中学初三、高三体育课经常被挪占,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根本得不到保证。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让体育课成了应景课。
●
学生课业压力很大,除了在校期间不能保证其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之外,作业和课外辅导几乎占据了很多学生所有的课余时间。
●
在很多学校的高中部,老师拖堂现象非常严重,客观上缩短了学生的休息时间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多数学生对此非常不满。
● 部分中小学校体育教学设施相对短缺,场地不足,师资力量也不够,局限了学生的体育活动。
两会代表呼吁:关注青少年体质
增加体育课比重
杨桦:(北京体育大学校长)增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既是百年大计,又是当务之急。要增加体育课比重,确保学生每天一节体育课,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
郗杰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全国仅有42.7%的小学生和25%的初中生每周上三节体育课,73.5%的高中生每周上两节体育课。体育师资力量严重短缺和中小学体育场地不足也是很关键的问题。在历次中外青少年联谊中,我国青少年的体能都处于劣势。
学生说:
“我们都是笼子里的小鸟!”
“我们学校的体育课就是跑跑步、跳跳远、做游戏,四平八稳得像杯白开水。”正在读初二的小磊对自己学校的体育课程非常不满,“平时也不怎么锻炼,连睡觉的时间都不够。学校作业写完了,还要做父母留的练习题,晚上11点多睡觉,早上6点钟起床。周末还得被父母逼着上课外辅导——英语、数学,每天都是昏昏沉沉的……”
“体育课像一杯白开水”
周末,记者在一家教育辅导机构见到了小磊,他刚刚上完两个小时的数学课,看上去有些疲惫。
小磊就读的学校在北京东城区,是一所示范性中学,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在历年中考、高考中也有极好的成绩,但学校的体育教育似乎并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
学校每周安排两节体育课,每次课上,孩子们都先在老师的指令下跑圈儿,跑完之后活动几分钟开始跳远,只这两项活动就耗掉了整节体育课的一半时间,随后大家开始玩球、跳绳……有时候,也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做一些小游戏。对于校园操场上的单双杠之类的器械,老师会经常提醒学生,私底下不要瞎玩,免得摔伤。像跨栏、跳山羊、攀岩等一些稍带危险性的项目,学生更是很少接触。
“体育课上得太温柔太单调了,真的。稍微带点危险性的科目,全被老师跳过了。跑步时,班里很多比较胖的同学总是找各种理由跟老师请假!”小磊颇为失望地说起对学校体育课的看法,“我们学校的体育老师经常说一句话,只要不违反教学大纲,什么样的运动都能得到锻炼……”
小磊介绍,他们学校老师拖堂的现象也非常严重。下课铃响了之后,老师并没有要下课的意思,而是滔滔不绝地继续没有讲完的课程。等到下课,接下来那节课的上课铃响也差不多就到时间了。
孩子们虽然不情愿,但也没办法。拖堂现象也让孩子们从心底里感觉厌烦。
在学校很少活动的小磊,放学之后,也不能彻底地放松身心,学校作业、课外习题几乎占据了他所有的课余时间,“我根本没有时间运动,学习压力真的很大!”
“课间休息不让乱动”
和小磊一样,11岁的张楠也有同样的烦恼。
张楠是中关村一所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每天除了大课间可以自由活动之外,我们小课间就只能在教室或楼道里活动——上厕所、和同学聊天,但老师不许在楼道内打闹,更不许出教学楼。”说这话的小张楠显得有些憋屈,“下课铃响后,教学楼里就会充满学生们叽叽喳喳的喧闹声,但教学楼外面是看不见学生踪影的。”
据张楠介绍,在他上四年级以前,学校是不让他们在小课间出去的,但后来上了四年级后,有一段时间学校又让他们出去玩了。不过后来发现,经常有学生听不见上课铃,老师们觉得这样影响上课,后来就又不让他们出去了。
对于课间十分钟得不到充分休息的孩子们,学校的体育课似乎也并没能激发起他们运动的兴趣。
张楠说:“学校有体育场,有塑胶跑道,设施倒也挺齐全的。但是体育课上一般只玩游戏,谁表现得好,体育老师就让谁去打篮球,这让很多体育细胞不太发达的同学很郁闷。而且稍微带些危险的体育项目,我们很少能接触到。”
曾经的一件小事儿让张楠印象深刻。“有一次,我在学校上体育课时,被我们班的另一个男生撞倒了,不仅裤子被磕破,膝盖也流血了。当时老师特别着急,先是劈头盖脸把那个男生说了一顿,随后赶紧通知我爸妈和对方家长来学校,之后是那男孩和他妈妈向我爸爸不停地道歉。”
据张楠介绍,自己爸爸妈妈都是很开明的人,觉得孩子磕磕碰碰是难免的,但老师和对方家长都非常紧张,事情过去很久之后,那个家长还打了好几个电话给张楠爸爸,到后来反倒弄得张楠不好意思了。
“同学晕倒在运动场上”
平时很少得到锻炼的学生们,身体素质并不是很好。“我们同学有的看着挺高挺壮的,但那都是虚的,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都跑得很慢。记得去年在开校运动会的时候,我们班好几次出现了同学跑着跑着就直接晕倒了的情况,当时把老师给吓坏了。”张楠说。
“所以学校的老师总是说,‘全校的学生都应该在一个时间活动,如果是没有统一组织,一旦出了安全问题,就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学生的密度很大,也容易有安全问题。学校的场地有限,如果孩子们全都自由活动,问题也会很大……’”
这让张楠和同学非常反感,“在老师的眼里,什么都是安全问题!其实学校的操场完全能活动开,什么都可以玩,只是同学们别打架、别乱跑就成。”
张楠和同学们每天用很长的时间在学习,课间虽然有眼保健操之类的活动,但由于时间短,活动量小,根本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体育课上得也很单调,无论是体育课的质量,还是体育活动的内容都远远达不到孩子们的要求。
“其实老师也是怕出事儿,毕竟我们每天要在学校里呆很长的时间,但话又说回来,不能因为怕出事儿就不让我们出去活动……”采访结束时张楠这样说。
(应采访对象要求,学生姓名均为化名)
体育老师说:
“每天锻炼一小时
没多难!”
“如果说教育是一道菜,那么体育课就是味精,没有它,菜也能做熟,也能吃,可是放了味精,这道菜的味道就会好很多。真正做教育事业的人,就一定要知道配料对于一道菜的重要性……”从事了41年体育教育的杨兰香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采访对象:杨兰香 北京广渠门中学体育老师 41年体育教龄】
“体育课不是‘玩’”
“学校对于体育课的设置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前期调查,比如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体育课,如何挖掘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内心的渴望,这些都非常重要。”杨兰香老师1971年走上体育教学岗位,迄今,她在这个岗位上已经走过了41年。几十年来,杨老师曾在多所中学任教,对于体育教学,她有自己独到的认识。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杨老师的工作非常规律……每周“两课一操”,在那个年代里,体育课非常单调,但那时候物质条件本身就差,学生们也都适应和习惯那样的模式,用杨老师的话来说,“毕竟那是时代的产物。”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在改变,生活好了,人们的要求也就高了,学校和学生的观念都在改变。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体育教学的内容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了。因此,一些学生开始反感千篇一律的体育课,最明显的就是上课缺勤率非常高,很多学生开始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请假……这让老师颇感无奈。
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个性化教育的开展,很多中小学校也都根据自己的状况、学生的个性在体育教育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改变。在对体育课的认识上,杨老师说:“很多家长认为体育课就是让孩子们玩!这种认识非常错误。试想如果孩子不在体育课上进行相应的锻炼,没有一个好身体,孩子该怎么去学习?”
“给小胖墩‘开小灶’”
据杨老师介绍,目前中学生的体质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很明显的就是从小学刚升入初中的孩子肥胖率比前些年高了很多。“胖学生越来越多,而且这些孩子都很排斥体育课,他们认为自己跑起来不好看,肢体比较笨拙。”
为此,杨老师和其他的体育老师在这些孩子身上倾注了更多的精力。“一定要多体谅他们,给他们多一些关心,从一点一滴做起。体育课上,切记不要伤害这些孩子的自尊心。”
面对学校里的这些小胖子,杨老师曾带领整个体育组的老师给这些孩子们开起了小灶。在课外时间和节假日,让这些小胖子进行素质拓展,让他们一圈一圈地跑,训练他们的耐力。而经过一段时间训练的孩子们,身体素质比刚入学时的确好了很多,精神状态也开始变得积极起来。
“除了比较胖一些的孩子,学校里还有一个群体也比较排斥体育课,那是一帮内向的学生。”
杨老师所在的北京广渠门中学有一个宏志班,班里的孩子都来自贫困家庭,虽然学校免掉了他们读书的费用,但这些孩子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内向、自卑,排斥体育……
“不少孩子总是爱生病,三天两头请假,从他们内心来讲,他们更喜欢一个人呆着。”于是杨老师和体育组的其他老师决定要改变这种状况,他们开始找各种机会和这些孩子交朋友。孩子们感受到了老师的诚意,于是也就慢慢打开了心扉……
“从刚开始排斥体育课,到爱上体育课,这些孩子的变化跟老师们的引导密不可分,一定要让孩子们懂得一个道理:只有通过锻炼,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只有拥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踏踏实实去学习……”
“害怕危险那都是借口”
“从这几年学生的体能测试上看,要比前几年有所好转,但在运动技能上提高不多。学生体质上最大的问题是近视和肥胖,这跟孩子们的锻炼时间有很大关系。”杨老师说。
很多学生在学校的体育活动时间都有明确规定,但是学生运动量还远远不够。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将很多有些危险性的体育项目取消了,因此体育教学变得相对单一,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
而对那些因为某一项目存在危险就对其避而远之的老师和学生,杨兰香老师表示极不理解。“体育课本来就是跑跑跳跳,相对于文化课来讲的确有一定的危险性,难免会有些磕磕碰碰,这都是十分正常的。不能把学生们当成温室里的花朵,而是要让他们成为田野中的小草……如果怕受伤了就不参加体育锻炼,这明显就是借口。”
“假设我们吃饭不小心被噎到了,那我们能从此就不再吃饭了吗?”杨老师说,那是因噎废食!
“学生爱上自助式体育课”
“足球、篮球、网球、街舞、跆拳道……学生想学什么学什么。”2003年,一套“自助餐式的体育选修课”在北京广渠门中学进行的体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
据杨老师介绍,虽然学校高中部的学生压力非常大,但是他们始终坚持每天一节体育课,一周下来5节体育课。其中两节是自选课,不分年级,不分性别,只要自己感兴趣就可以去学。
“的确,如何吸引到学生,只能是靠体育内容。学生感兴趣,才会开心的去学习,既锻炼了身体,也培养了兴趣。广中课程改革之后的近10年里,学生从来都不缺勤体育课,这样的体育课,真的能够发挥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杨老师感慨。
“曾经有过几次,因为学校举办了一些活动,占用了学生的体育课,结果引起了孩子们的强烈不满,他们向老师反映,还给校长写信,看到孩子们对于体育锻炼如此进取。校长非常高兴地决定:‘从现在开始,所有占用的体育课,一定要给孩子们补回来!’”
其实广中在刚开始进行体育课改革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很多文化课老师对此非常不满:“学生中考、高考压力都那么大,每天一节体育课得占用学生多长时间啊!”
但改革最终还是进行了实践,令很多人吃惊的是,从那之后,广中每年的升学率都在提高,没降反升。老师们也渐渐意识到了一点:“只有学生身体好了,学习起来才更有效率。”
“其实不仅仅是身体好,体育课给孩子们带来了太多的改变:团队意识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阳光开朗的性格、吃苦耐劳的劲头……”杨老师如此总结。
“不增加体育课全是空谈”
“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口号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大多数中小学校长也改变了只重分数不重校园体育的理念。
据杨老师介绍,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质量都不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也都是呈下降趋势。
想起自己以前在另外几所中学任体育老师的情景,杨老师最大的感触是,一些学校做的还是远远不到位,“要想让孩子们每天都能得到锻炼,就必须有长效投资,一定要有这种观念。”
“这么多年来,谈到体育教育,很多学校领导都是非常重视。但所谓的‘重视’也是有区别的,有的学校重视,是理论上重视,并没有给孩子们创造锻炼的时间和空间。而有的学校是真的重视,那就是把体育教学真正纳入到孩子的日常教育中。如果不将体育纳入课程,一切都是空谈,在高压力的学习环境中,孩子们的锻炼时间不可能得到保证。”杨老师忧心忡忡地说。
专家说:
健康打折:
一个巴掌拍不响
特邀专家孙宏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调查显示:10年来孩子们的学习压力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有所加重。半数以上的孩子周末要上培训班,四成孩子平时也要上课外班。周一到周五他们都在学校里上学,周六日要上课外班,难以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家长:只要成绩
在很多成年人看来,少年儿童时期他们大多精力旺盛、茁壮成长,不像幼儿那样需要呵护,他们更需要加油努力的是成绩,成年人把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惟一标准,把成功归结为上好大学、有好工作。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和单一的成功观使大人和孩子都心态紧张焦虑,导致孩子们没有时间锻炼,导致成年人没有带着孩子养成运动的良好习惯。父母的教育观念将影响少年儿童的行为选择。父母是否重视体育,父母是否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在某种程度上将决定少年儿童的体育锻炼习惯,决定少年儿童的体质状况。有数据表明,家庭中支持子女体育锻炼的占22.55%,持一般态度的54.79%;不闻不问占21.92%,父母怕耽误学习不让子女参与体育活动占2.74%。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在课余时间没有体育运动的少年儿童中,他们的父母之中有60.6%平时不进行体育锻炼,大大高于父母平时有体育锻炼的比例。
学校:只图安全
学校不敢组织课外活动,担心孩子遇到意外伤害问题。一旦遇到伤害,家长动辄将学校告上法庭,动辄赔偿几十万。无奈之下学校只好不组织活动,而且现在中学生大多学习压力大,时间紧张,缺少整块的时间来参加活动或锻炼。为了处理安全事故,学校的整体教学活动都会被打乱,也会对学校声誉造成影响。学生受了伤,学校要赔偿医药费、找老师专门补课,还要向学生、家长道歉。因此很多学校为了少给自己找麻烦,干脆就把这些危险的体育项目停了。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以及学校的过度防御下,孩子们的锻炼机会更少了。多名家长坦言,他们是在逼着孩子以牺牲童年、牺牲运动时间的方式成就升学梦想,“人家都在学,不敢有稍许松懈。”
学生:只想省事
在目前应试教育倾向严重的情况下,大多数少年儿童对体育运动兴趣不大。自从体育考试达标标准改变之后,相当数量的少年儿童有意无意地选择技巧性的项目,不再主动或被动地去做相应的训练,回避那些运动量大、需要毅力和意志来完成的体育项目,体育锻炼变成了功利性的活动。现在的孩子在休闲方面也存在不会玩、没伙伴玩、没时间玩、没地方玩4个方面的问题。他们有时间就只能上网玩电子游戏,看电视。缺乏玩伴,有10%左右的孩子把父母当伙伴。家庭周围的体育场收费昂贵,小区又停满了汽车……这些因素也在客观上导致了孩子们的体质呈现下降的趋势。
专家观点:
让孩子迷上锻炼
当前,很多学生父母都对孩子寄予厚望,子女将来能考上硕士、博士,成了家长对孩子最高的期待。其实只要孩子们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路,最大地发挥了他们的潜能,就是成功,而不是每个人都去过独木桥。只有家长的“成才观”发生改变,整个成人社会才能不那么焦虑,孩子才能过上轻松的生活,他们才有心情、有时间去锻炼身体。
面对当前青少年健康滑坡、体质下降的严重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提出两方面建议:
首先,学校和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
新时代,我们学校的教学方式需要改变,体育教学的内容也要创新。体育教学要与孩子的年龄发展特点相结合,与他们的需求相结合。比如增加游戏在整个体育活动中的分量,同时让孩子们不仅在体育课上,也要在课外和课间都喜欢体育锻炼,把体育锻炼融入到游戏中去。大人也要以身作则,老师和家长要做热爱体育的人,把体育锻炼作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给孩子们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
其次,要创造一些碎片化、零散型的游戏活动。
当前中学生学习压力大,时间少,学校要多结合他们的实际,发挥学生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多创造一些有益身心的游戏活动,几个人,一两分钟都可以进行锻炼,在课间也可以玩,不需要投入太多,甚至是不需要花一分钱就能玩的游戏。这样既帮助孩子增强体制,也促进了孩子们的交往,增强他们的社会化技能。此外,要积极寻求相关机制保障。对学生们的综合社会实践及学校组织的活动等,要有制度做保证。例如,一些意外保险制度的健全等,让学校有胆量组织活动,出了问题有保险公司承担。只有有了制度保障,才能让具有一定危险性的体育活动没有太多的羁绊。
本刊记者陈业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