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47375
注册时间2009-3-19
最后登录2012-12-11
威望0 点
好评度0 点
金钱2940 金币
下士
|
楼主 |
发表于 2011-5-20 18: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南平来自: 福建南平
店头街保存的名胜古迹之二:
五通庙 位于五通街24号。宋绍兴年间建,清光绪年间被焚,宣统三年复建。该建筑坐北朝南偏东15度,砖木结构,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有封火墙。由门楼(包括中门及左右边门),前殿、中殿、后殿,两廊,左偏殿组成。中殿面阔三间,明间宽6.5米,进深29.2米,石柱硕大。左偏殿保持原状,有卷棚式前步廊。五通庙,是南门至五通一带民众敬奉“五通公王”的寺庙,相传极其灵验。由于它,致使汀州有五通街、五通门、五通桥、五通楼等名称。具有较高历史和建筑艺术价值。该建筑原是祭祀场所,上世纪60年代的用作居民委员会,后来曾作过豆腐干厂,目前是社区老年活动中心。
福建省邮务管理局旧址 位于五通街113号,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坐东南朝西北,砖木结构,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封火墙。由店面、拱门、天井、上下厅、后厅、厢房、横屋所组成,占地498平方米。上厅面阔三间,明间5.28米,进深七柱带卷棚式前步廊。1932年3月,福建省邮务管理局设在这里,内设局长室、工会、总务、邮务、财务等机构,职工90余人,局长赖荣庭。下辖三个县局五个分局,主要任务是开展邮政业务,开辟红色邮路,确保苏区邮路畅通,使用苏区邮票,沟通苏区信息。福建省邮务管理局的成立,为苏区邮政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意义。
李氏家庙 位于店头街民主巷2号,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由门楼、前厅、中厅、后厅、厢房、右横屋所组成,地占380平方米,前厅为单檐硬山式,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后厅为双层楼阁,面阔3间,明间5.68米,进深7柱,须弥座雕饰花卉、卷草,正背两端为鳌鱼一对,大小额枋雕饰狮龙、人物、花卉等,门前一对扁鼓石与狮子戏球,门楼前保存雕有石桅杆一根。此家庙原为李氏族人祭祖之场所,解放后收为公有,由房管部门安排居民居住,2000年,县房管所把管理职权委托给了林氏家庙理事会,由该理事会对家庙进维护和保养。
林氏家庙 位于五通街43号,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属清代建筑,座北朝南偏东10度,抬梁式砖木结构,悬山顶,二落二进,由门楼、雨坪、正门、门厅、天井、正厅、左右横屋组成。正厅面阔3间,明间4.7米带前廊,进深9柱,石质门楼原有精致雕刻,门当石鼓等,文化大革命时被敲掉,目前保留下来的一对石狮,记忆了林氏家庙恢宏的历史信息。原为林氏族人祭祖之场所,解放后收为公有,作为五通服装劳保厂。现由长汀县房管所委托林氏家庙理事会管理。
段屋 位于建设街61-65号,建于明代,坐西朝东,砖木结构,主栋穿斗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封火墙,正厅面阔3间,明间3.5米,进深7柱。由门楼、雨坪、大门、上下厅、左右横屋和配房组成,分为好几个建筑团组,占地2000余平方米。许多木构件均有精致雕刻,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栩栩如生。整体建筑规模宏大,曲径通幽,走进段宅,犹如进入迷宫,略有疏忽,很难走得出来。原住几十户人家,上世纪20年代,长汀第一任县委书记段奋夫出生于此,具有一定的艺术及历史价值。
段屋铁树 位于店头街南段屋门前雨坪。据传,没有段屋,先有铁树。段屋建于明代,依此推理,该树最少属明代或更早。由于树龄长,根部周长有1.65米,树干显得粗壮苍老,呈蛇形盘状弯曲,在主干上衍生出十多株高约0.50米的支叉,它们的胸径大小相差不多,都在20至25厘米之间,茂密的枝叶形成一个园状、直径5米的树冠,被称为“八闽苏铁之最”。它原产于热、温带,有雄雌之公,段屋铁树为雌株,每年都有开花,还萌生出许多幼芽。铁树爱好者常把幼芽取下栽培,不乏成功者。相传,此树还有避火功能,铁树周围从未发生过火灾,即使外围有火灾发生,“烧至铁树二丈多远处会自动熄灭”。段屋因此而得福,后人把它作为神树供奉。此树已被列为珍贵树种加以保护。
张子元楼 座落于建设街70号,建于清末,坐北朝南,土木结构,三檐悬山顶,正厅面阔3间,明间3.94米,进深6.28米,厅有后层,楼梯置于屏风后,较陡,楼为三层,二、三层走廊四面相通,民间走马楼,占地231.2平方米,该建筑为当年汀州较高大的建筑,且有翘角,墙为沙灰色墙,坚固耐用,具有一定的建筑历史和艺术价值。
惠吉门城楼 位于店头街南端,汀江边,建于明。城门总长8.56米,分两段劵拱,前拱长5.2米,宽3.13米,高3.99米;后拱长3.36米,宽4米,高3.57米。2010年,县名城保护整治领导小组决定对惠吉门进行加固,并修复城楼。修复后的城楼坐北朝南,通高15.6米,上下两层,底层134.85平方米,二层36.68平方米,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构架,飞檐翘角,古朴壮观,与其它城楼风貌相统一。
汀州古城墙 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大历四年。汀州刺史陈剑将汀州治从东坊口迁到现址,“筑土为城”。唐大中初年刺史刘岐始创敌楼一百七十九间,筑子城。称为“雄镇”。宋治平三年第一次对汀州城墙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城墙周长“五里二百五十步”,开辟六道城门。明洪武四年(1371年)土城全部包以砖石,建女墙六百七十五丈,实现了旧县城墙合一,明崇祯年间扩大城池,城墙由原来的子城往外扩展,形成了观音挂珠的格局。现保留的城墙将朝天门、五通门、惠吉门、串联在一起,全长约2600多米,成为长汀悠久历史的见证。1993年,县委、县政府拔出专款100多万元,对古城墙进行了首期修复工程。2002年始,在县政府的引导下,民间有识之士组织起“汀州古城墙文物古迹修复协会”,对古城墙作较大规模的修复,目前已修复的古城墙达2600余米。 |
|